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面临着急剧上升的财政赤字和日益恶化的对外贸易逆差。为了提升出口竞争力,并有效缓解不平衡的经济收支状况,最终促成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旨在使美元贬值以改善美国的经济困境。
提起“广场协议”,很多人不免联想到日本的“失去的十年”。然而,这一协议真的是导致日本经济衰退的唯一罪魁祸首吗?“广场协议”究竟是击垮了日本经济,还是为日本带来了某种新的机遇?
自1971年尼克松政府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后,浮动汇率制度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流,导致世界金融格局发生了剧变。而到了1980年代初,美元的强势几乎接近其“末日黄昏”。这一强势背后,主要归功于美联储主席沃克尔的加息政策。美联储的这一决定令美元的利率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全球投资者因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信心而纷纷涌入美元。美联储的态度也明确表示:在通货膨胀完全消除之前,美国将坚持高利率政策。
然而,尽管美元汇率强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开始激增。在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时,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为255亿美元,而到了1984年,随着油价下跌,赤字骤增至1125亿美元。
这时,美国将目光转向了日本。虽然日本在石油危机期间经历了些许波折,但其经济依旧稳步增长,且在1984年,凭借汽车出口的强劲表现,逐步扩大了经常账户的顺差,达到350亿美元。1985年,日本甚至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债权国。日本的产品几乎遍布全球,各国经济纷纷为其让步。美国人也由衷地称赞:“日本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表面上的赞美背后,隐藏的却是美国的警惕与不安。因为,当时的日本经济已经接近挑战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而美国一直无法容忍世界的“第二强国”更进一步。美国领导层对于日本的经济崛起心生警觉,视其为潜在的威胁。
美国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和国会联合施压,强烈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干预汇率,推动美元贬值。1985年9月,五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召开会议,正式签订了广场协议,意图通过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国际货币贬值,从而解决美国的巨大贸易赤字。
但日本在会议上并非完全心甘情愿。尽管竹下登,时任日本财政部长,明知无法与美国对抗,但他仍试图争取更多利益,并在协议现场表达了一些微弱的异议。美国的谈判团当场转变策略,先是赞美日本的经济成就,随后威胁说,如果不配合,美元的贬值将对日本经济造成影响。在这种施压下,竹下登被迫做出让步,承诺协助美国降低美元汇率,甚至表示“可以让美元贬值20%”。
“广场协议”签署后,英、法、德和日本纷纷采取行动,抛售美元,推动全球投资者一起抛售美元,使美元汇率出现大幅贬值。美国的出口和制造业在这一过程中迅速复苏。但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仍然不满足,暗示日本“日元仍有升值空间”,进一步引发了日元汇率的飙升。
在协议签署后,日本的经济学者敏锐地意识到,日元的持续升值可能会给日本的经济体系带来严重冲击。许多人认为,日元升值将导致日本的基础工业、股市、房地产和海外市场发生全面崩盘。面对这些质疑,竹下登巧妙地回应道:“签订‘广场协议’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日元升值带来的问题,更是日本在全球经济中承担责任的体现。”
然而,这种自我安慰显然未能完全消除外界的担忧。事实上,虽然“广场协议”表面上看似带来了某种短期的经济利益,但从长期来看,日本并没有通过这一协议达到预期的“世界大国”地位。更令人失望的是,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日本的政治影响力依然远远不及美国。
与此同时,绝大多数日本民众对于“广场协议”的签订并未察觉。他们更多的是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个人财富的增加。1989年12月29日,日经指数飙升至38915点,股票市场总市值达到630万亿日元,几乎是1985年的三倍。与此同时,地价也出现了疯狂上涨,1985年底时,日本土地资产总市值为1004万亿日元,到1990年年底,这一数字已翻倍至2389万亿日元。
这一时期,日本资产价格的上涨使得日本人财富迅速膨胀,消费水平暴涨。日本被戏称为“世界老板”,日本人手握高价值日元,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奢侈品成为日常消费品,而日本资产则如洪水般涌向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夏威夷,96%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日本对美国房地产和企业的收购。例如,1987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以14亿美元收购了位于纽约曼哈顿的洛克菲勒中心。此后,日本对美国资产的收购热潮愈演愈烈,洛杉矶市区近一半的房地产被日本人买走,甚至美国的10%不动产都归了日本所有。
然而,日本人的这些投资行为在美国舆论界引发了恐慌和嘲笑,美国媒体广泛传播“日本人即将买下自由女神像”的讽刺言论。日本被视为“暴发户”,其巨大的购买力和日元的强势让美国人深感威胁,甚至担心日本的经济力量将压倒美国。
尽管如此,面临着日本的强势经济,美国人并没有意识到,泡沫经济终将迎来破裂的时刻。随着日本经济的过热,房地产和股市泡沫逐渐膨胀,日本经济开始显现出衰退的迹象。尽管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警告,但日本政府仍旧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利率继续保持在极低水平,导致金融系统的风险加剧。
在1989年,日本政府终于开始提高利率,但这一举措已经无法阻止泡沫的破裂。1990年,日本股市大幅下跌,泡沫经济宣告破灭。此后,日本进入了一个漫长的经济低迷期,股市、房产价格急剧下跌,百姓的财富大幅缩水。媒体普遍宣称日本是被美国“算计”了,“广场协议”成为了日本人眼中美国经济阴谋的象征。
然而,是否真如日本舆论所称,日本完全是“广场协议”的受害者呢?事实上,日元升值确实对日本的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这一过程也促使日本企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日本的制造业逐渐走向国际化,开始成为全球性的跨国公司。
日本的“失去的十年”,实际上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资产价格泡沫;其次,日本的产业外移和对外投资加速,部分是受日元升值的推动,但更大的因素是其经济结构本身的问题。实际上,日本的产业调整和升级,始于“广场协议”签订前,而这一转型为其后来的全球化和经济重生打下了基础。
与其说“广场协议”让日本“跌落”,不如说它成为了日本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表面上,日本经历了经济萧条,民众的生活水平受损,但在深层次上,日本的经济结构通过这次转型得以升级,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竞争力,逐渐占据全球制造业的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