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末期和明朝初年,有两位和尚,一个最终成为了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而另一个则成就了另一位伟大的帝王——朱棣。他便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主角,姚广孝。姚广孝,一个来自寺庙的方外之人,为什么会选择投身尘世、帮助朱棣篡位?他又凭什么以文臣的身份进入明祖庙?本期我们将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姚广孝本名天僖,法号道衍,是明朝初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佛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名字“姚广孝”其实是由朱棣所赐。姚广孝出生在江苏长洲(今苏州一带),他的祖上世代行医,家境并不富裕。姚广孝并不甘心于继承父辈的医疗事业,因为即使接手了家业,也未必能过得更好,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因此,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就选择了出家为僧。当时正值元末战乱,百姓生活艰难,而和尚的日子却相对安稳,至少不愁吃饭。
朱元璋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出家,但姚广孝的生活相对轻松。长洲地处富庶的江南地区,比其他地方生活条件好,姚广孝不必为生计奔波,反而有更多时间潜心学习。这段时间,他汲取了大量的知识,这也为他日后有所作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姚广孝不仅拜禅宗的智及大师为师,学习佛学,还向道士席应真请教,钻研阴阳五行、相术占卜与兵法谋略。可以说,这位和尚不仅精通佛法,还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成为了当时少见的全才。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姚广孝意识到,只有投身于朱元璋的事业,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这一选择,恰如当时著名相士袁珙所言。有一次,姚广孝在嵩山游历时遇到袁珙,袁珙立即指出姚广孝的独特气质,说他“三角眼,看似病虎,但天生嗜杀,必有大成就”。袁珙的这番话,让姚广孝更加坚定了投身朱元璋事业的决心。
不过,姚广孝并未马上得到朱元璋的赏识。洪武八年,朱元璋召集天下精通儒学的高僧赴京校注经典,姚广孝也受人推荐来到京城。然而,朱元璋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和尚并未给予关注,姚广孝最终仅得到了一件僧衣,被送回了家。若是朱元璋当时看中了姚广孝,后来的靖难之役或许就不会发生了。
然而,姚广孝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耐心等待机会。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再次召集高僧诵经超度。这次,姚广孝再次来到京城,并且巧遇了自己的伯乐——燕王朱棣。两人一见如故,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于是,朱棣决定将姚广孝留在自己身边,共同谋划未来的蓝图。
加入朱棣的阵营,仅仅是姚广孝实现自己抱负的第一步。随后的道路充满了未知的挑战。根据史料记载,姚广孝跟随朱棣来到北平后,先是担任了庆寿寺的主持,然而他与朱棣的私交却非常密切。姚广孝不仅为朱棣讲解治国理政的策略,还常常灌输给朱棣一个信念:他注定是大明的未来之主,未来的皇帝。
刚开始时,朱棣心中犹豫。毕竟当时太子朱标健在,且朱元璋身体尚算硬朗,自己似乎离皇位还遥不可及。然而,命运总是充满变数。不久,太子朱标因病去世,朱元璋将太子之位传给了年幼的孙子朱允炆。这位年轻的皇帝显然缺乏统治能力,朱棣心中不免生出不甘之情。
此时,姚广孝开始在一旁煽风点火,暗示朱棣只有自己才能真正保住大明江山,带领国家走向光明的未来。他不仅单独劝说朱棣,还邀请了著名的相士袁珙等人一同为朱棣打气。渐渐地,朱棣信心满满,开始秘密积蓄力量,进行兵员训练,并在北平建立了庞大的兵工厂。朱棣深知,如果要夺取皇位,必须抓住时机。
终于,建文帝朱允炆在登基后进行了一系列削弱权臣的举措,朱棣与姚广孝终于得到了机会,开始谋划反叛之事。靖难之役时,朱棣的大军在北平起兵,但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令士兵们心生忌惮,认为这是一种不祥之兆。这时,姚广孝却振奋军心,告诉大家风雨是祥兆,飞龙在天,风雨相随,瓦片掉落预示着黑瓦将变成黄瓦——暗指朱棣的成功之路即将到来。这番话大大鼓舞了士气,最终大军得以顺利出发。
姚广孝年事已高,留在北平与朱高炽一同保卫后方。靖难初期的战况并不顺利,朱棣大军屡遭重创,几位大将接连阵亡。无奈之下,朱棣向姚广孝求助。姚广孝冷静分析,建议朱棣放弃攻占其他城市,直接进攻兵力空虚的南京。果然,朱棣的军队轻松突破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最终在姚广孝的帮助下,朱棣成功登基,姚广孝也实现了自己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梦想。
此时,姚广孝已经年过七十。从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如今已是耄耋之年。在他的一生中,名利曾是他不断追求的目标,但当朱棣登上皇位后,姚广孝对荣华富贵似乎并不看重。他拒绝了朱棣给予的宫殿、美女、金银财宝,甚至在回乡时将财富分赠给亲朋。他依然穿着僧袍,只在上朝时穿上朝服,朝中因此流传着“黑衣宰相”的说法。
姚广孝在自己的寺庙中度过晚年,过着修习佛法、参禅打坐的生活。他最终担任了太子少师一职,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并参与了《永乐大典》和《太祖实录》的编纂工作。最终,在永乐十六年,姚广孝在庆寿寺圆寂。
姚广孝虽然一生曾追求名利,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鼓动朱棣发动靖难,但他最终能成功归隐,抛却荣华富贵,回归本源。他的功成名就后,已不再追逐权力与财富,视这些为过眼云烟。他的身后,也正因有他,才有了朱棣的永乐盛世。那么,对于这个一生矛盾重重,却始终追求自己理想的和尚,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