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10日,莫斯科的各大报刊上刊登了一篇令苏联民众震惊不已的文章。这篇题为《党、政府、苏联人民的不可摧毁的团结》的报道宣布,原本在苏联党内排名第二的贝利亚被开除党籍,并解除了一切职务。消息一出,整个苏联震动不已。
随后,事件的发展更加出人意料:同年12月23日,贝利亚被判定犯有“叛国罪”等多项严重罪名,并于次日执行死刑。此时,距离斯大林猝死仅仅过去了九个月。斯大林时期,贝利亚曾是备受重用的内务部首领,斯大林死后,他一度成为执掌国家的“三巨头”之一,且权势超过其他两人。为何这位曾经权倾一时的“二号人物”最终不仅未能顺利继位,反而被以“叛国”罪名处死呢?
贝利亚被判“叛国”
事实上,人们从媒体报道得知贝利亚被开除党籍之前,他早已被秘密逮捕。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提到,早在6月初,他就向马林科夫警告了贝利亚的危险性,并成功说服了他。随后,两人分头游说其他主席团委员,争取到关键人物的支持。6月26日,马林科夫以研究苏军军事训练为由召开了一次部长会议主席团会议,邀请了一些并非部长的主席团成员。会议一开始,他突然转变话题,宣布这是党中央主席团会议,主题是讨论贝利亚的问题。
赫鲁晓夫率先发难,猛烈抨击贝利亚,布尔加宁和莫洛托夫随后加入批判行列。会议现场充斥着针对贝利亚的责难声,只有少数人表达异议。贝利亚虽然察觉事态不妙,但为时已晚。赫鲁晓夫回忆,马林科夫甚至没有完成会议流程,未做总结投票,就“按下电铃”,随后布尔加宁安排军人冲进会议室,将贝利亚当场逮捕。
虽然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夹杂着自我吹嘘和对马林科夫的贬低,但这段描述反映了真实情况:这场逮捕是事先由少数高层策划的。后来公开的一份马林科夫主席团会议讲话提纲也佐证了这一点。
贝利亚被捕后,被关押在防空司令部一间偏僻的仓库内,而苏联高层则开始为如何定罪他而苦恼。作为曾经大力推行“清洗”的内务部领导人,贝利亚在苏联臭名昭著,但这并不是能够公然提及的理由。因为“大清洗”背后有斯大林的支持,深入揭露此事意味着牵涉众多高层,包括赫鲁晓夫在内。
然而长期拘押不是长久之计。作为党内的“二号人物”,贝利亚的影响力依然存在。经过慎重考虑,赫鲁晓夫与其他高层决定,以“叛党叛国”的罪名将其定罪。同年7月10日,苏联机关报《真理报》发表了那篇震惊民众的文章,指控贝利亚利用内务部进行“反党反政府”的活动,并猛烈抨击他在斯大林去世后主导的多项政策。
审讯迅速展开,7月26日,内务部副部长被捕,7月29日,贝利亚的亲属全部被拘捕。最终,贝利亚的家属于9月被驱逐出格鲁吉亚,而贝利亚本人于12月接受审判。12月23日审判结束,他被判犯有包括“叛国罪”在内的四项罪名,次日被枪决。此时距斯大林去世不过九个月。
罪名名不副实
贝利亚被判“叛党叛国”,实则经不起细致推敲。法庭指控他意图以内务部“反党”,并把他后来平反冤假错案的努力视为“反党”证据。实际上,贝利亚上台后不仅没有扩大内务部权力,反而裁减了冗员,限制了该部门的权力。至于平反冤假错案,无论被指控为“平反的多是亲信”,还是为了缓和党内关系,这种行为本质上是法制的维护,应当受到肯定。
贝利亚被认定“叛国”的指控更显荒谬。作为苏联的“二号人物”,甚至在威望和事实权力上一度压过马林科夫,他没有理由背叛国家。法庭认定的依据主要是他在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从后世视角看,这些政策虽激进,却有利于苏联。例如,他主张苏联应主动缓和与南斯拉夫的关系,反对苏联对南斯拉夫过度干预,认为华约国家之间无隶属关系,苏联不应干涉过多。
这些观点在历史回顾中被认为正确,但在苏联最高法院,却成了他与“外国间谍机关”勾结、叛国的证据。而《真理报》指控的“破坏团结”更是无稽之谈。法庭称贝利亚的民族政策破坏民族团结,但实则相反,他推行的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比如用本民族官员替代中央派遣的外来官员,纠正斯大林时期强制迁移少数民族的错误。
更有力的反证是,在赫鲁晓夫时期,许多被认定为贝利亚“反党”、“叛国”证据的政策,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延续,说明法庭判决存在明显不公。
贝利亚必死的真相
既然贝利亚的罪名大多站不住脚,为什么他仍以“叛国罪”被处决,并至今未获得平反?这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贝利亚得罪了太多人。众所周知,作为契卡出身的他,在“大清洗”中是主要执行者,斯大林指示逮谁,他就出动内务部清洗谁。他靠残忍手段赢得斯大林宠信,但也成为苏联民众的噩梦,无数受害者及其家属对他恨之入骨。晚年的斯大林也开始厌弃贝利亚,调整别墅守卫,撤换贝利亚挑选的工作人员,改用俄罗斯族人员,甚至怒斥贝利亚“为什么我身边全是格鲁吉亚人”。
1952年,斯大林任命赫鲁晓夫的盟友伊格纳捷夫接替贝利亚亲信阿巴库莫夫担任国家安全部长,削弱了贝利亚的权力。贝利亚对斯大林心生不满,斯大林病重时,他甚至表现出兴奋。据斯大林女儿回忆,贝利亚阻止医生探视斯大林,误判其为醉酒,延误了治疗时机。反斯大林派和斯大林派都被贝利亚得罪,斯大林死后,他对自己剩余的“战友”也不留情面。
斯大林去世后,三巨头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执政。莫洛托夫已势力衰弱,只管外交,马林科夫掌政府,而贝利亚主管内务部等事务。马林科夫曾是贝利亚的好友,且曾被贝利亚救回政治生涯。然而贝利亚为缓解自己身上的仇恨,越权推行“大赦”,导致马林科夫不满。贝利亚的“大赦”未能改善其形象,反倒使为数不多的“朋友”变为敌人。在苏联高层“举世皆敌”的局面下,贝利亚垮台几乎成了必然。
其次,贝利亚的改革过于激进。最典型的是他主张放弃对东德的直接控制,推动德国“合体”,将合并后的德国作为北约与华约的缓冲区。从今天看,这一策略颇具前瞻性,但当时被视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和“向资本主义投降”,激起党内强烈不满。历史早已证明,激进改革的结局往往是惨烈的,贝利亚的结局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贝利亚死得不冤
虽然贝利亚“叛国罪”是赫鲁晓夫领导的苏联高层强加的,但他被判死刑却并非冤枉。作为“大清洗”的执行者,贝利亚永远无法洗清罪名。尽管苏联法庭出于政治考虑未涉及“大清洗”,但他罪有应得。甚至仅从“私德”方面看,他的罪行也足以判处死刑。
审判文件揭露,贝利亚利用职权犯下无数性侵罪行。虽当时已经成立多项“叛党”“叛国”罪名,但这类罪行真实性无可置疑。苏联高层也曾对他的“色欲”表现表达不信任,斯大林甚至在女儿单独拜访贝利亚时匆忙打电话让女儿回家。贝利亚的保镖们供述,他常驾车游走莫斯科,看到年轻女性便带回别墅性侵。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人员称,贝利亚经常绑架女孩回别墅,大使馆工作人员都目睹此事。
贝利亚还利用权力掩盖强奸证据。保镖们交代,受害女性离开时会被送花,一旦拒绝,贝利亚就指示内务部逮捕该女子。被内务部盯上的人,结局通常凶多吉少。1998年,贝利亚旧宅遗址发现五具年轻女子遗骸,虽无直接证据,但普遍怀疑与贝利亚有关。这种杀人灭口的行径,死刑乃实至名归。
结语
综上所述,贝利亚之死,表面上是因他得罪众多权贵,在权力斗争中败北的结果;但从客观角度看,他确实干过许多恶事,死刑判决也不算冤枉。正如1998年其子请求为其平反时,俄国最高法院驳回诉求所述:“虽然具体条款适用有误,但贝利亚犯罪事实证据确凿,判决适当。”贝利亚既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也是一名罪行累累的恶徒,功过难以抵消,他死刑的结局,可谓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