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年仅3岁的溥仪在紫禁城的盛大仪式上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清朝的第12位皇帝。然而,这一切的辉煌背后,年幼的溥仪并未意识到,清朝早已是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庞大帝国。长期的贪污腐败、卖国求荣已将这个昔日的强国削弱成了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导致溥仪的统治早已危机四伏。尽管如此,在他的即位之时,表面上的政权结构和数据依然让人欣慰。清朝依旧能够征收几千万两的税款,军队的规模庞大,近百万的精锐新式军队更是被视为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可是,仅仅三年后,革命党人仅凭不到800人、三个月时间的武昌起义,便使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清朝王朝彻底崩溃,成为历史的尘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清朝在短短的三年内,几乎没有打上一枪一弹就宣告灭亡?这些年,清朝庞大的军队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直到1987年,某支清朝遗留下的部队仍然被人们发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让我们先回到溥仪刚登上帝位的时刻。1908年冬天,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根据慈禧临终时的遗诏,溥仪继位,成为宣统皇帝。由于年幼,溥仪并未立即开始执政,而是由光绪帝的弟弟、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担任摄政王,负责国家事务。摄政王载沣上任后,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清朝政权,他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皇族对政权的控制,罢免了以袁世凯为首的汉族官员,提拔了大量满洲贵族,如载涛、载询等人,希望以此强化满族权力,压制汉族势力。然而,载沣未曾意识到,经过多年的政治操作和权力斗争,汉族官员已经不再是清朝的“附庸”,他们不仅不再单纯听从命令,更开始建立起自己在地方的强大势力。
在这股渐渐膨胀的汉族势力面前,清政府的应对显得苍白无力。尤其是在当时,近百万新式军队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袁世凯手中,他的部队只听从袁世凯的指挥,清朝高层无法控制其军力。1911年,武汉爆发起义,清政府突然意识到即便名义上有着强大的军队,实际上却“没兵”镇压。无奈之下,清政府不得不再次请袁世凯出山。然而,袁世凯在上任后,迅速与革命党人达成协议,承诺帮助他们推翻清朝,自己则成为新的民国大总统。革命党人并不在乎新总统是谁,只要能实现推翻帝制的目标。
1912年2月12日,溥仪在外部压力下签订了《清帝逊位诏书》,正式宣布退位,标志着清朝276年的历史宣告结束,中华帝制也随之终结。清朝的灭亡并未发生在战火纷飞的血腥冲突中,而是通过谈判与协商完成的。这种独特的“王朝更替”方式,使得清朝庞大的军事力量并未像往常一样经历残酷的清洗,而是得以保存下来。
那么,这些庞大的军事力量后来被如何处理呢?刚刚成立的中华民国,经济困窘,民生疾苦,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维持军队的运转。如何利用这些“遗留军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最常见的做法是将原清朝军队纳入新的军阀体系,成为地方军阀的私兵。这种做法最为普遍,特别是北洋政府时期,许多清朝旧部成为军阀势力的核心力量。北洋军的许多成员,依旧以旧有的军事身份存在,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东北的张作霖。张作霖原本只是一个地方保安队的队长,但通过投靠袁世凯,他迅速晋升为北洋政府的中将,最终成为“中华民国海陆空大元帅”,一手控制了整个东北。
另一部分军队选择了脱下军装,转而成为普通百姓。辛亥革命后,由于清朝军事力量的混乱和无序,一些原清军选择了退出,回归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特别是一些八旗兵,由于装备精良、训练不足,且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最终在革命的冲击下迅速溃散,许多人在失去战斗力后,悄然改姓换名,过上了平凡的生活。
除了这些,部分军队并没有选择放弃战斗,而是继续支持革命。他们看到了旧军阀们的腐败与堕落,决定站到革命党这一边,继续为新中国的光明未来而奋斗。以萨镇冰为例,他曾经历过甲午战争,是北洋海军的老将,后期他加入了广州的国民政府,一直为中国的强大和富强而奋斗。
不过,在所有的清朝旧部中,仍然有一支鲜为人知的军队,那就是驻守在香港九龙的部队。由于清朝与英国的《南京条约》规定,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而九龙则是中国的领土。为确保主权,清朝在九龙驻扎了一支军队。然而,由于两国隔绝,这支部队渐渐被遗忘。直到1987年,随着中英政府商讨拆除九龙寨时,这支驻扎了数十年的清朝部队才重新被提起,令世人惊讶的是,这支部队的士兵在数十年中依然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清朝的灭亡是由于其腐朽的政治体系,最终连其庞大的军队都反叛了。而在新旧势力交替的过程中,有人选择了投机取巧,有人安于平凡,还有一些人则选择了坚守道义。最终,在历史的车轮下,这些故事都成了尘封的往事,留给我们去细细回味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