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长征途中,有一次毛主席不幸高烧至41度,如果不及时服药治疗,生命将面临极大危险。
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一位男子提着药箱赶到了主席身边。
经过数日的精心治疗,毛主席终于转危为安。那么,这位救命恩人究竟是谁呢?
他就是被誉为“红色华佗”的傅连暲医生。傅连暲不仅挽救过毛主席的生命,也为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等多位重要红军领导治愈过疾病。
“华佗”这样的大医者,在各个时代都有,而傅连暲正是红军时期的杰出代表。
1934年某一天,由于战局不利,我党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就在这时,毛主席重新被重用,党内派人去请他参加中央会议。
毕生无私为党奉献,是毛主席的坚定信念。他迅速与引路人一道赶往会议地点。
会上,毛主席详细分析了这次失利的原因,指出只有转移阵地才能解决困局。
虽然已确定转战方向,但具体路线如何选择,仍然是个难题。
当时环境极其恶劣,国民党军队紧追不舍,时不时还有敌机在头顶盘旋。
在这种危险环境下,毛主席毫不懈怠,下定决心制定一条安全的转移路线,确保全军安全。
那几天,主席忙得顾不上吃饭,时常一边吃一边工作,经常陷入沉思,忘了身边的饭菜。
有一次,中午警卫员送饭时发现,上午的饭菜竟然几乎未动。
虽吃得少,主席的精神却依旧饱满,干劲十足。
他一坐就是一整天,夜深人静时仍灯火通明,继续伏案工作。
因为开会那天淋着大雨,加上连续几日不吃不喝、熬夜劳累,主席的身体吃不消了,竟然发起了高烧。
体温一路飙升,直接烧到41度。
大家使尽各种方法,却始终无法帮主席退烧。
就在这时,有人想起了医生傅连暲,便赶紧通过电话请他过来救治。拨电话的正是地位同样显赫的张闻天。
听闻主席病重,傅连暲顾不上休息,连夜奔赴红军驻地。
到达后,傅连暲诊断出主席并非普通感冒发烧,而是感染了疟疾。
明确病因后,傅连暲立刻针对疟疾进行治疗。
傅医生始终守在毛主席床边,不眠不休地照料着他。
第一个夜晚过去后,主席的体温终于开始缓慢下降。
到了第四天早晨,傅连暲醒来时,看到主席已经在屋内做起了简单锻炼。
“主席,您没事了?”傅连暲满怀关切地问。
“基本没大碍了,多亏了傅医生您及时救治,不然我恐怕早已成了烈士。”毛主席半开玩笑地说道。
“您痊愈了就好,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您太客气了!”傅连暲谦逊地回应。
病情稍见好转后,主席依旧坚持高强度工作,傅连暲劝他一定要休息。
“不能停啊傅医生,现在我军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若松懈,整个军队可能覆没。”毛主席坚决说道。
傅连暲无奈,只得尊重主席的意愿。毕竟,他深知主席是个责任感极强的伟大战士,很难让他放下手头的工作。
为了确保主席的安全,防止疟疾复发,傅连暲决定暂时留在军中,直到主席完全康复后才返回医院。
除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傅连暲还为陈赓将军等人治病。
毕业后,傅连暲在长汀福音医院工作,后来更担任院长。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经过长汀等地,得知大军即将路过,傅连暲积极准备免费接收伤员。
当时共有三百多名伤员,其中就有陈赓将军。
在傅连暲和其他医生的精心治疗下,伤员们恢复迅速。
此后多年,陈赓每逢新年都会专门向傅连暲致意,傅连暲生日时陈赓亦回礼。
若无傅医生帮助,大家恐怕只能拖着伤腿继续行军。
陈赓临终前嘱咐家人,每年新年必须替他向傅连暲祝贺。
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之间深厚的情谊,英雄之间相互敬重、相互扶持。
在为起义军治疗伤员期间,傅连暲开始接触并认同我党的先进思想。
后来,他曾与周恩来总理长谈,总理给他详细讲述了党的理念和革命道路,这是傅连暲第一次深入了解红色思想,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
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率领红军也曾到过长汀,傅连暲同样做好了接收伤员的准备。
随着与红军接触增多,傅连暲对党的感情越发深厚。
当时,天花在各地流行肆虐,傅连暲向朱德建议,为全军士兵接种疫苗。
朱德采纳了建议,整个红军都进行了疫苗接种。
当国民党军因天花病情严重而苦不堪言时,红军却安然无恙。
傅连暲逐渐开始秘密帮助党组织,利用看病机会获取国民党军官的秘密情报。
时机成熟时,他便将情报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党组织。
有一次,他冒着极大风险带来一箱军用地图和最新出版的报纸。
对于毛主席来说,报纸犹如精神粮食,缺少它甚至比缺粮食更难受。
长征开始后,傅连暲随红军一同跋涉,途中救治了大量伤员,保住了我党的重要骨干。
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后,毛主席提议傅连暲加入共产党,傅连暲欣然同意。
最终,在毛主席的安排下,傅连暲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就这样,傅连暲陪伴党和红军一路走过艰难岁月,直到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
亲眼见证祖国站立起来的那一刻,傅连暲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1955年授衔时,傅连暲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我党唯一一位从未握枪的将军。
这位伟大的医生,卓越的将领——傅老前辈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