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亡了一百多年,至今为何还有人守皇陵,谁来发工资?他们是谁
迪丽瓦拉
2025-09-23 16:33:48
0

1912年,随着溥仪的退位,延续了276年的清朝宣告灭亡,但在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有一群人始终坚守在那里

他们并非只为保全祖辈的荣耀,而是坚守着自己的责任与信仰,或许当年的这些人想不到,因为如此质朴的坚持,让清东陵这一历史文化瑰宝得以保存

从皇权更迭到如今,他们是如何实现代代传承的?生活又由谁来保障?又为何无论如何都不肯离开这片陵区?

归根结底,守陵人从不卑微,而是世界上最安静的使命守护者、文化传承者……

昔日荣耀

在河北遵化昌瑞山脚下,清东陵像是一座无声的皇家城堡,从高耸的牌坊到连绵起伏的地宫,每一寸地砖、每一根石柱都透露着天朝的尊贵与神秘。

占地数千平方公里的陵园,不仅拥有精心设计的布局,呈现出风水理论中的“天地人和”,还容纳了雄伟的石雕、精致的彩绘,以及错落有致的祭祀空间。

这座陵园,用它的恢宏气势昭示着帝国的威严,也用它的静谧沉稳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衰。

为了守护皇帝与皇后安眠之地,清政府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严格的守护机制,在周边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行政和军事管理系统

当年,驻扎在清东陵附近的这些人,并不是简单的看守陵墓,更多的是承担起了防卫、祭祀以及修缮的重任。

为了让这些守陵人更好地履行职责,朝廷在清东陵周边划分土地作为薪俸,还建造了营房与住所,形成多个专门的聚落供他们居住。

这些村镇后来演变成了“东陵三镇九营八圈”的格局,成为陵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守护清东陵的人员不仅仅是普通的士兵或役丁,清廷还设立了一些高位守护职官,通常由皇族中身份显赫的成员担任,比如贝勒、贝子、公等爵位的宗室成员。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内务府人员、礼部官员,以及工程修缮的工匠和手艺人,人数一度多达上千,汇集了帝国精心挑选的守卫力量,宛若一座不设城墙的皇家要塞

清东陵作为大清皇权的象征,其设计不仅仅追求宏伟壮丽,更注重风水与宗教意义的结合,每一位皇帝去世,整个国家都会为陵寝的建设投入巨大的资源与人力。

满族人以“追忆祖先”为信仰,这种民族文化的积淀,让清东陵成为朝廷核心精神的延伸,然而,这座陵园的建立不仅仅是统治者的需要,也对守陵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他们而言,守护这片庄严的陵园,是一份与生俱来的责任。

在每一个庄重肃穆的祭祀仪式中,他们是仪式的执行者,在陵寝的四周,他们是日夜巡逻的守卫者,在建筑出现损坏时,他们又化身为细致修复的工匠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屋瓦,都见证了这些守陵人的付出与坚守,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时代裹挟

1912年,宣统皇帝溥仪被迫退位,延续了两个多世纪的王朝也随之走向终结,在这场帝制覆灭的剧变中,清东陵守陵人也陷入了一段漫长的动荡岁月

清朝时期,守陵人的生活条件可谓优越,随着王朝的灭亡,这些保障迅速瓦解,新政府虽同意保留清东陵的看守制度,但在民国初年,这些承诺就很快沦为一纸空文

昔日受到优待的满族后裔和守陵官兵,不得不面对彻底改变的生活环境,一些人仍试图坚守在东陵周边,却也不得不靠自谋生路养家糊口。

事实上,在清朝的传统观念里,守陵是一项庄重且高尚的任务,守陵人的职责不仅仅是保护陵墓,更包含了维护家族荣耀的责任

赖以生存的体制被摧毁,他们中的一些人宁愿继续象征性地守护陵墓,也不愿意去干那些被视为“低贱”的工作,对皇陵的守护,仍是他们内心中难以割舍的执念。

相比之下,年轻一代则表现出了另一种姿态,这些年轻人既不愿意像父辈那样固守着一座几乎废弃的皇陵,随即逐渐走向社会。

即便如此,他们身上仍然背负着来自家族的压力与传统的约束,过去的荣耀和现实的挣扎交织在一起,让他们陷入了深深的身份矛盾。

至于那些试图留在陵寝周边继续生活的守陵人,则选择靠种植土地来维持最基本的生计,曾经用来供奉皇家陵寝的金银器具,渐渐被偷偷变卖,用来换取粮食和衣物

因为守陵人的生活变得日益窘迫,连祭祀仪式也因为缺乏资金支持而逐渐变得简陋,东陵的庄严肃穆,被越来越多的破败景象所替代

不过,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依然有少数人选择坚守,他们之中有的人甚至不再为薪水或名誉,而是出于一种无声的信仰。

他们的坚守,或许是对家族使命的延续,或许是对祖先遗产的敬重,又或许只是一种习惯使然,在他们的眼中,那些皇陵不仅是过去时代的遗迹,更是维系整个家族历史的纽带

哪怕是在饥寒交迫的年代,他们仍然默默维护着这片陵园,命运如同那座皇陵一般,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败的过程,这种执念与坚持,正是那个特殊历史阶段中人性的缩影

使命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清东陵成为国家所有的文化遗产,1952年,清东陵文物保护所的成立,标志着陵园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守陵人也渐渐融入现代社会。

他们开始以文物保护者的身份,继续为清东陵的维护和传承贡献力量,虽然身份改变了,但守护这片土地的热忱却未曾改变。

老一辈守陵人往往是自发性地参与其中,虽然他们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文物保护训练,但他们对陵园的建筑、习俗乃至细枝末节都了如指掌。

这种根植于传统的直觉与经验,弥补了当时专业技术的不足,比如,清东陵内复杂的建筑彩绘修复工作,就是依靠这些老工匠的传统技艺,得以原汁原味地还原

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清东陵的管理也迎来了新的局面,现代文物保护专家走进陵区,与守陵人后代一起,致力于保护这座皇家陵园的完整性和历史价值。

这其中不乏一些家族世代生活在东陵附近的满族人,他们化身考古学者、建筑修复师、景区管理员甚至博物馆讲解员,用新的方式延续祖辈的守护精神

李志军就是这些人中的代表,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满族人,他从小就生活在清东陵周边的裕大村,家族里世代都以守护陵园为己任。

儿时的李志军,常常跟随父辈走进陵园,听他们讲述关于帝王陵寝的故事,在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从小便对清东陵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十六岁时,李志军开始跟随叔父学习古建筑彩绘的传统工艺,从涂底、勾线到上色,一点点掌握了这项复杂又精细的手艺,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肩上的责任。

“每一笔彩绘都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祖先的承诺。”

所以说,对这些守陵人的后代来说,守护清东陵不单单是一个工作,而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和信仰的传承。

此外,谢静是东陵满族后裔的年轻一代,家族的历史与皇陵紧密相连,从小便听着清东陵的故事长大,家住在昔日八旗兵丁值守的班房里,这片土地和历史记忆,早已融入了她的生命

大学毕业后,谢静本有机会离开家乡,去更广阔的世界追寻梦想,她却毅然选择了回到清东陵,成为一名导游。

她认为,向更多人讲述清东陵的故事,能让这片陵园从孤寂中走出来,被更多人了解和珍惜,以自己的方式,将这片土地的深厚文化讲述给每一个到访者。

作为一名年轻的满族后裔,她用流利的外语为外国游客解读清东陵的历史与文化,甚至用家族的真实故事,为游客带来更加鲜活的感受。

“我不是在简单地讲解建筑和历史,而是在讲我们民族的根,这片土地的灵魂。”

而在李志军、谢静这样的人之外,还有更多的守陵人后裔,用着平凡却不可或缺的方式,维持着清东陵的运转,正是这些平凡的努力,让清东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跨越百年的传承,是一种历史与责任的交织,对于守陵人后代来说,守护这里便是守护家族的根,守护民族的记忆,清东陵并不是一座死寂的废墟,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家园

这里的每一块石碑、每一面彩绘、每一间建筑,都如同他们家族历史的延伸,是生命的一部分。

如今,清东陵的保护工作已经融入了更多现代化元素,但这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世代守陵人对于这片土地的坚持和热爱。

他们用双手和心血,让这座皇陵从废墟中重新焕发光彩,用语言与行动,让更多人听见了清东陵的故事,用传承与责任,让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闪耀

或许在未来,这片陵园会迎来更多的变化,但那些深埋在这片土地之下的信仰和守护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被... 1945年,陈毅来到山东接管部队,此后华东野战军的十大司令都对他心服口服,俯首听命。当时,罗荣桓是山...
原创 如... 这个问题的核心逻辑通常是这样的:李建成虽然无能,但因是嫡长子,身份高贵;而李世民则恰恰相反,尽管能力...
原创 朱... 元末明初的乱世风云,一个7岁的小男孩沐英,原本和母亲一起逃避战乱的灾难,然而不幸的是,母亲在逃难途中...
原创 1... 1903年,慈禧太后满心欢喜地坐上了为她特制的专列,命令道:“快把设计师叫来,我想见见他。”见到詹天...
原创 代... 清朝的开国皇帝如果从入关之前开始算,实际上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被视为清朝的奠基者,然而在他去世之前,...
原创 文... 就在两天前,曾经担任过解放军总参谋部炮兵部部长的文击少将去世,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缅怀。 ...
原创 秦... 自从秦始皇陵被首次发现至今,已经过去了近60年的时间。1962年,西安市对秦始皇陵园进行过一次详细的...
原创 武... 在我们熟悉的历史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令人震惊的发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往昔的真实面貌。例如,谈及武...
原创 同... 清代的知府官职属于从四品,特别是在乾隆年间,官职等级被统一调整。根据《大清会典》的记载,省府知府和其...
原创 秦... 秦始皇,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位皇帝,尽管创造了惊人的历史成就,却未能长命百岁。他在位期间短短不到四...
原创 秦... 阅读本文之前,真诚邀请您点击页面上的“关注”按钮,这样不仅方便我们持续为您推送类似的精彩内容,还能方...
原创 西... 李建成自幼便生活在权力的中心,他是太子之位的最有力继承人,似乎命运注定他将继承父皇李渊的帝位。然而,...
原创 苏... 2001年,谢尔格·贝利亚在其著作中揭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这一爆炸性内容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原创 宗... 宗庆后这个弟弟真不简单呀,感觉他比杜建英还要急,三番五次跳出来写小作文引导舆论,添加猛料。 远在美国...
原创 正... 瓦岗起义军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农民起义军之一。在隋朝末年,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瓦岗军逐渐崛起,成...
为什么每一个朝代都名将如云,唯... 在还未出现枪支弹药这些热武器的时候,冷兵器的战争是非常的残酷的,这个时候,一个合格的将领就会表现的非...
原创 清... 洪秀全堪称清末农民起义中最为强悍的一位领袖。在他和太平天国势力达到巅峰时,几乎能与清王朝平分秋色,力...
原创 苏... 苏联解体后,那个庞大的国家分裂成了多个独立国家,乌克兰便是其中之一。乌克兰掌握了一些高度机密的文件,...
原创 张... 在遥远的华夏大地上,流传着无数英雄豪杰的传说,其中有一段传奇始终激发着后人无尽的猜测和争论——那就是...
原创 东... 在那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最为人熟知的便是那三国鼎立的局面。无论历史如何翻篇,那个充满纷争和智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