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三线印记寻访团采访了64厂退休的老员工徐成惠。
“我是党员,我先上!”这句挂在徐成惠嘴边的话,他说了近60年。从解放军战士到三线建设者,从车间主任到行政科长,这位82岁的老人用一生践行着入党誓言,在三线建设的历史长卷中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
1964年,21岁的徐成惠从部队复员,原本可以回原籍安排工作的他,主动申请加入三线建设大军。“国家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他记得出发那天,火车站锣鼓喧天,“到三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响彻云霄。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换乘卡车颠簸两天,才到达目的地——一片地图上都找不到名字的荒滩。
刚到工地的日子,艰苦程度超出想象。没有住房,大家就在车间角落铺稻草当床;没有食堂,就用三块石头架起铁锅煮饭;遇到暴雨,芦席棚漏得没法住,大家就挤在工具房站着过夜。作为退伍军人,徐成惠主动承担起最累的活:搬运钢材、开挖地基、抢修设备。“军人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两个字。”他说,当年在部队练出的硬骨头精神,成了克服困难的法宝。
1970年,厂里接到紧急生产任务,徐成惠所在的车间负责关键部件加工。为了赶工期,他带领职工连续一个月吃住在车间,饿了啃干粮,困了趴在机器上打盹。有次他发高烧到39度,领导让他休息,他却在医务室打完针就偷偷跑回车间。“党员就该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凭着这股劲,他们提前五天完成任务,被评为“先进车间”。
在64厂工作的40年里,徐成惠经历了无数次挑战:解决设备故障、组织抗洪抢险、保障物资供应……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记在心里。如今退休在家,他依然闲不住,经常去社区给年轻人讲三线故事。“现在的生活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忘。”老人抚摸着胸前的党徽说,“只要国家需要,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再上‘战场’。”
三线建设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像徐成惠这样的建设者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共和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