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谢尔格·贝利亚在其著作中揭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这一爆炸性内容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的论述极具说服力,且细节逼真,若这些内容属实,那么斯大林去世后发生的那段历史必将被彻底颠覆和重写。
谢尔格披露,他的父亲实际上死于一场阴险的“政治清洗”,过程异常残忍震惊人心——办公室墙上那一排排惊人的弹孔,清晰显示苏联军队使用大口径机枪以屠杀般的手段,直接将目标剿灭。
而他的父亲,正是臭名昭著的苏联前内务部长及权力核心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谢尔格坚持认为,父亲当年并未遭逮捕,亦未经历任何正式的调查与审判。所有我们熟知的故事,都是掌权者为了掩盖真相编织的谎言。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政坛出现巨大权力真空,激烈的内部斗争随之爆发。掌握大量秘密材料的贝利亚,成为其他领导人的眼中钉,最终被迅速清除。
官方版本描述,这场权力斗争既迅速又惊心动魄:1953年6月,赫鲁晓夫以夏季军演为掩护,指示国防部长布尔加宁调遣部队进驻莫斯科。相关资料表明,苏军的部署极具针对性,目的是第一时间镇压庞大的内务部武装,防止冲突扩大成混战。
几日后,马林科夫召集部长会议主席团会议。五位将军提前隐藏在隔壁房间,紧张而冷酷地等待着猎物。
他们精心布置陷阱,等候贝利亚上钩。
1953年6月26日,贝利亚如常大大咧咧地进入会场。平日里狡猾谨慎的他,这次面对紧张氛围竟然没有丝毫防备,破天荒地没有流露出怀疑。
当赫鲁晓夫在会议中突然转变话题,向他发起突袭时,官方记载贝利亚脸上顿时显现出震惊和慌乱。
在他试图呼叫守卫之前,赫鲁晓夫按响了桌下的电铃,数名将军瞬间冲入,将他制服。
这过程中还有一个颇为有趣的插曲:电铃装在马林科夫桌下,但这位临危受命的“接班人”过于紧张,摸了许久才找到。赫鲁晓夫见状,不忍心让他尴尬,亲自出手按下电铃。
经过漫长的调查和审判,1953年12月23日,法院最终判处贝利亚及其六名亲信死刑并当场执行。
关于谁真正制服了贝利亚,各方争功不休。
朱可夫自称是首个冲入房间,扭住了贝利亚的双手;赫鲁晓夫回忆说,他看到贝利亚试图从公文包中掏出武器,于是迅速上前按住了他;莫斯卡连科将军断言,他用枪威胁贝利亚才让其投降;巴季茨基将军坚称,正是他冲上去紧紧抱住贝利亚,确保计划成功。
这场“抢功大战”表面滑稽,却在多年后因贝利亚儿子的爆料而变得扑朔迷离。
谢尔格·贝利亚几乎带着指控口吻称:他的父亲根本未被捕,也未经历审判,那法庭上的贝利亚是冒牌货。真正的贝利亚是在一次彻底的军事行动中遭到谋杀——当天军人包围了他的官邸,发动了灭绝性质的枪击。
问证据何在?有人亲眼见到墙上密布的大口径机枪弹孔,那位目击者不久后被剥夺权力,并于1977年神秘死亡。
这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这些阴谋论是否经得起推敲?我们不妨先理清所有疑点和证据。
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政治人物为争权逐利不惜疯狂的案例屡见不鲜。贝利亚却显得不同,他清楚斯大林对自己的期待,也曾多次表达抵触和不安。
早在1938年7月,得知将调往莫斯科担任重职时,贝利亚试图婉拒,却被斯大林以“国家大义”劝说服从。
斯大林承诺:“整顿契卡后,如果愿意,可以回老家。”
有着前任赫赫声名的亨利希·亚戈达前车之鉴,贝利亚怎会不知这其中险恶?但斯大林言辞坚定,他已无法拒绝。
于是,他在1938年8月29日的日记中坦言对任命感到不快和无奈:“我说了,我不喜欢这份工作……我宁愿留在格鲁吉亚,但命令就是命令。”
贝利亚明白,哪怕为国家卖命,接受这个职位就意味着被历史审判。他作为秘密警察无所顾忌搜集同僚黑料,杀伐果断,却也因此成为众矢之的。
或许正因此,斯大林死后,他急于向外界释放善意,争取民心,以期自保。“得民心者得天下”,他似乎抱有这样的幻想。
然而,自救失败是注定的。
斯大林死后最初阶段,贝利亚手握重权,形势似乎对他有利,尤其因为马林科夫被视为他的盟友和接班人。
赫鲁晓夫回忆称,他的计划关键在于马林科夫的态度,后者作为贝利亚的政治伙伴让他极为紧张。如果马林科夫拒绝合作,整个计划将破产,历史也会改写。马林科夫的“背叛”成了这场政变的转折点。
过程出人意料地顺利,马林科夫还说服了原本犹豫的伏罗希洛夫参与。
只有米高扬提出异议,但并非反对逮捕贝利亚,而是不满行动过于粗暴,主张更体面的处理方式。
根据官方说法,1953年6月26日,政变者们借助军方力量,在召开会议时控制了贝利亚,并利用军队迅速镇压内务部武装,行动迅速果断,敌人无暇反应。
9月17日,当局批准成立特别法庭。
12月18日,贝利亚案开庭审理。历时五天,控方指控其叛国、阴谋颠覆政权、窃取国家权力、勾结资本主义复辟等罪名。最终7名被告均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庭审中,控方出示三封贝利亚写给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的“忏悔信”,公开宣读,令公众深信其罪及被擒过程。
但细究这些证据,却存在重大疑点。
首先,这三封“忏悔信”中两封是僵硬的印刷体信件,而贝利亚一生写过无数信件,几乎从不用这种字体。
其余一封经过笔迹鉴定,专家认为虽然极力模仿贝利亚笔迹,但细节及署名表明绝非其亲笔。
其次,苏联一向注重程序与形式,囚犯认罪书必签字盖印,但贝利亚案的卷宗极不完整,没有签字、手印、死亡报告或火化记录,连照片都是疑似早年旧照,极为反常。
这种反常现象集中在贝利亚一人身上,引发极大怀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谢尔格提供的证据,直白而有力。
他回忆,1953年6月26日中午左右,接到苏联英雄飞行员阿梅特·汗的电话,告知其父可能已被军队杀害,官邸被包围,劝他速去机场逃离。
苏联医学科学院院士布尔加索夫少将回忆称,当天中午他在装备部长办公室见到落魄的万尼科夫,后者称贝利亚已在官邸被枪杀,并亲赴现场。
根据多名知情者描述,军队突然包围内务部大楼,解除武装,士兵冲入,枪声响起。
执行任务的士兵配备大口径机枪,射击威力巨大,墙上弹孔证明了这场激烈交火。军方人数优势明显,贝利亚部下未予抵抗,选择投降观望。
目击者韦杰宁博士回忆,他当时靠近贝利亚办公室的窗户,听到两发子弹击碎了大楼角落的窗玻璃。
韦杰宁称,贝利亚和两名贴身警卫被击毙,其中一名死者被盖布抬出。随后,贝利亚副手克鲁格洛夫控场,命令众人入楼,明显是为了封锁消息。
虽然谢尔格未亲眼见父亲死亡,但凭借这些证据,他坚信当时法庭上的贝利亚是冒牌货。
回头细看,赫鲁晓夫等人编造的故事漏洞百出,难怪一向机警的贝利亚在走进会场前毫无察觉,甚至手握大批武装,却轻易被仅五名军人擒获。
几年前,有人曾在知乎发问:当年贝利亚究竟该如何自保,才能避免被杀?
众说纷纭,结论却是一致:无论他如何行动,都无法逃脱厄运。即使在斯大林死后立刻辞职投降,也救不了他,反而会加速死亡。
政治游戏如此残酷。回望1938年8月29日那篇日记,贝利亚对任命的抱怨中流露出的是无奈和深沉的绝望。
或许斯大林正是挑选了这样一个人,作为自己权力的寄生虫和延伸,随他的崛起而强大,随他的死去而覆灭。完成历史使命后,即便不愿,贝利亚也不得不谢幕。
“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我的老朋友,没想到这么快又在另一个世界遇见你了。”
斯大林叼着烟斗,冷冷打量着对方,眼中没有一丝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