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核心逻辑通常是这样的:李建成虽然无能,但因是嫡长子,身份高贵;而李世民则恰恰相反,尽管能力出众,却因身份较低,这种差异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冲突,最终引发了玄武门之变。问题真的如此简单吗?我个人认为并非如此。如果两人的身份对调,兄弟之间的争斗依然难以避免,只是结果会更难以预测罢了。
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三个子问题,更容易得到答案。首先,李建成和李世民,谁的综合能力更强?其次,为什么兄弟之间会发生争斗?最后,兄弟之争背后究竟存在着哪些隐形的力量在推动?
一般历史学者认为,李建成的政治能力和李世民相差无几,军事才能与李世民相比则显得逊色很多。然而,我想给这种观点泼一盆冷水:在政治和军事上,李建成其实并不比李世民差。
或许有人会拿出“铁证”来反驳我:李世民创造的“贞观之治”可是举世闻名,你能保证李建成一定能做到吗?我无法让历史重新演绎,但我可以通过类比来告诉你,虽然“贞观之治”是伟大的,但它并不罕见。如果换作其他人,处在李世民的历史背景下,只要不犯大错,也能够做到类似的成就。
或许大家没有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大一统王朝,都会经历一个盛大的治国时期。例如西汉的“文景之治”、东汉的“明章之治”、隋朝的“开皇之治”、宋朝的“仁宗之治”、明朝的“仁宣之治”、清朝的“康熙盛世”等等。这些大治的时期大多集中在二十到五十年之间。这种历史巧合背后,是中国文化的深层动力。中国的农耕文明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战乱过后,只要采取“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短短三年就能让百姓安定下来,再给它一二十年的自由发展,社会便能繁荣昌盛。
因此,在一个新朝开国初期,如果统治者有智慧,单凭“无为而治”的政策就能成为明君。而若再推行一些良好的政策,恢复速度会更快。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王朝建立之初,容易出现明君的原因。事实上,唐朝的真正盛世,并不是“贞观之治”,而是李治的高宗时期和李隆基的玄宗时期。贞观时期国力虽有所恢复,但距离盛世还有一定差距,某种程度上也带有一定的夸大成分。
由于历史上对李建成的记载不多,我们很难看到他更多的细节,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够窥见李建成的政治才能。首先,他是一个能获得士族支持的政治人物。在士族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这一点至关重要。隋炀帝败亡的原因,正是因为他失去了士族的支持。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竞争,其实是关陇士族集团与河北士族集团的博弈。李建成唯一的短板就是在河南,他的这块“铁板”一直是李世民的强势地盘。
其次,李建成的政务处理能力非常强。在李渊的辅佐下,他多年处理政务,几乎没有出过什么差错。更重要的是,李建成与父亲李渊的关系非常和谐,唯一的杨文干事件发生后,李渊虽然对他有过猜疑,但父子关系总体来说一直保持着相对的和睦。这表明李建成拥有很强的政治平衡能力。而那时的李世民,则只是一个典型的武将,他的文治水平远不如李建成。我并不是贬低李世民,而是根据史书记载,他自幼并不热衷读书,甚至有些“混社会”,因此李渊才将他带在身边,怕他出事。直到平定天下后,李世民才开始接受正统教育,尤其是当上皇帝后,他的治国能力才逐渐得到提升。
说到军事才能,后人常常夸大李世民的军事成就,却忽视了李建成的贡献。研究李世民的军事生涯,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首先,李世民并不是天生的军事天才,他的军事能力是在战斗中逐渐锤炼出来的,并且也经历过失败。其次,李世民的军事能力只能算是二流,与李靖等当时的名将根本不在一个级别。因此,说大唐是李世民一手打下来的,简直就是一种误解和过度美化。
李建成的军事才能实际上被严重低估了。举几个例子说明:太原起义的第一场战斗——攻占西河郡,指挥官是李建成,而李世民则是他的副手。这场战斗可以说是完美的,李建成不仅打胜了仗,还通过严明的军纪获得了士兵的拥戴。再比如在平定刘黑闼之乱后,李渊再次让李建成出征,李建成轻松取胜,比李世民在刘黑闼之战中的表现更加出色,也因此赢得了河北士族集团的支持。与此相比,李世民的表现只能算是中等。
李建成的短板在于缺乏机会亲自上战场,军事上没有太多显赫战功。这并不是因为他能力差,而是因为李渊的安排。李渊的策略是:他本人负责平衡门阀士族,培养李建成的治理能力,而李世民和李元吉则负责军事。李渊深知,在那个门阀士族当道的时代,大权不能交给外人,否则即便通过豪门集团的支持获得政权,最终也会被他们推翻。
李渊当时已年过五十,身体力行的时间有限,因此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培养李建成上。而李世民虽然军事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李元吉却显得有些乏力,始终不能独当一面。李元吉的表现不如预期,这就让李世民逐渐成为了一个核心人物,也引发了后来的权力斗争。
武德七年,李渊调整了策略,让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共同出征突厥。在这一时期,李世民的表现并不特别突出,似乎形势有所逆转。然而到了武德九年,李渊突然决定让李元吉单独领兵,而将李世民搁置一旁,这显然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史书说,李世民担心自己过去的旧部会因李元吉的指挥而遭受迫害,形势变得异常紧张,因此他急忙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然而,我认为事情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层含义:假如李元吉获得胜利,他就能逐渐取代李世民的位置。那时,李元吉将成为军功集团的核心,而李世民的影响力将大幅削弱。这对于李世民来说,无疑是一次生死攸关的挑战。
那么,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否在乎尉迟恭、程咬金等李世民的死党呢?当然会在乎,但对于整个军功集团来说,他们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尉迟恭等人迫切希望李世民出手,背后是担忧自己失去前途甚至丧命的现实困境。这一切表明,这场争斗远不止是兄弟间的个人冲突,而是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权力斗争和家族利益。
这也带出第三个问题:这场兄弟之争背后,并非单纯由李建成和李世民个人掌控,而是有着强大的隐形力量在推动。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那些军功集团的成员,明明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为什么还要拼命争权夺利,甚至不惜冒死呢?你以为他们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贪欲吗?其实,他们背后争夺的是一个庞大家族的长远利益,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根本没有退路可走。
中国古代的家族制度决定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家族是每个人的根,而“出身”则代表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