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与外交家。新中国成立之前,他以英勇与智慧的将领形象,战功赫赫,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又在外交领域大放异彩,活跃了20多年,积极推动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友好关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955年授衔时,因身在外地,耿飚未能亲自参与这场仪式,错过了授衔的机会。尽管如此,他一生淡泊名利,对军衔的荣誉并不看重。在1980年的一天,与老友许世友闲聊时,许世友忽然提到:“老耿,要是当初你参加授衔,你会排在什么位置?”耿飚半开玩笑地回应:“这可不好说,不过总该在你前面吧!”说罢,两人都笑了出来。那时候,许世友难免会好奇,耿飚真的是有可能在他前面吗?耿飚的革命历程又是怎样的?
耿飚出生在湖南醴陵,出身贫寒,生活十分困顿。七岁时,由于家中田地颗粒无收,加之饥荒肆虐,耿家不得不迁徙到常宁的水口山避难。水口山在当时是个有名的“宝山”,但对年轻的耿飚来说,这个“宝山”所带来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一段充满艰难与血泪的岁月。1922年,13岁的耿飚跟随父亲来到铅锌矿场,成了矿工。矿场的生活艰苦且充满压迫,矿工们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还常常遭受矿长的虐待。到了1926年,矿长要求将童工们派去敲沙,严重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年仅17岁的耿飚,站了出来,带领几百名童工发起了罢工,持续了16天。这场罢工,不仅是为了争取基本权益,也是对压迫的反抗。
矿长面对童工的抗议,毫不妥协,反而用枪威胁:“违抗命令者,立即枪毙!”耿飚毫不退缩,他高喊:“不答应条件,誓不敲沙!”他带领工人坚持到底。最后,在舅舅宋乔生的帮助下,矿长被制服,工人们终于获得了胜利。这场经历,让耿飚深刻意识到,改变命运的力量在于革命,而革命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后来,蒋先云、谢怀德等革命先驱的到来,进一步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
大革命失败后,耿飚离开了水口山,投身到革命的浪潮中。他首先加入了家乡的游击队,积极配合红军的主力作战。1928年,耿飚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不久后,带领部队参加了红军。此后,他历任红一军9师参谋、教导队队长和第2师4团团长等职,在红军的反“围剿”和漳州战役中,他屡次表现出非凡的指挥才能和勇猛气概。特别是在红军的长征途中,他作为先锋部队的指挥,参与了多场关键战役,包括奔袭道州、血战湘江和强渡乌江等,每一次都在生死边缘为中央红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其中,湘江战役堪称长征中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湘江的江水被无数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战场上空弥漫着浓烈的硝烟与血腥味,许多士兵倒在了这片土地上。当地百姓至今还流传着“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以纪念那场牺牲无数烈士的战斗。面对敌军15个团的强大压力,耿飚毫不畏惧,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信念坚定地带领战士们坚守阵地:“只要革命胜利,死于此地也是值得的!”他挥舞着马刀,怒吼着冲进敌阵,浑身染血,所到之处敌人皆倒。最终,耿飚率领的红四团坚守了五天五夜,为中央红军成功渡河提供了保障。
耿飚不仅在战场上勇猛无畏,他在平时的生活中同样也展现了不凡的能力。1937年,作为八路军129师385旅的参谋长,他开辟了庆阳抗日根据地。当时的庆阳环境恶劣,甚至常有猛兽出没,令战士们苦不堪言。耿飚决定带领部队开展一场打猎行动。身为军中的一员能手,耿飚熟练掌握了父亲传授的武艺,他的父亲曾是武术高手。经过一个月的猎杀,部队不仅收获了四只老虎、上百条狼、七八只豹子,还有大量的野兔,部队一时享受到了丰盛的野味。耿飚甚至将一只老虎送到延安,亲自请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品尝,展现了他非凡的勇武与智慧。
这些故事,无不显示出耿飚的过人胆略与非凡决策能力。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与解放战争的展开,耿飚依然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名声远扬,令国民党军队闻风丧胆。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原本准备继续留在军队的耿飚却突然被调到外交部,负责处理对外事务。这个全新的领域令他起初颇感忐忑,但在毛主席和周恩来的信任与支持下,耿飚迅速适应并展现出了卓越的外交才华。他通过不断学习,逐渐掌握了与外国外交官交流的技巧,也能从容应对各种复杂的外交场合。
耿飚先后担任了瑞典、巴基斯坦和缅甸等国的大使,致力于推动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外交舞台上,他同样如同战场上的英雄,始终坚守着中国的外交原则,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和独立。他在这一领域也工作了20多年。
虽然他错过了1955年的授衔机会,但从他的革命经历到外交贡献来看,耿飚的名字和他的事迹注定要流芳百世,永载史册。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新中国的崛起。2000年,耿飚因病去世,享年91岁,给这个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