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动员孙权共同抗曹时,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舌战群儒的场合。要不是他凭借出色的辩才和雄辩技巧,尤其是“白马非马”的逻辑技巧,当场恐怕就会被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等人问得哑口无言。可以说,若没有诸葛亮的机智应对,这场争论恐怕会让他陷入困境。
张昭一向嘴毒且心机深,甚至敢在众人面前讽刺刘备自从得到诸葛亮辅佐后,反而走下坡路:“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张昭显然已经有了归附曹操的打算,这一切在《三国志》中也有明确记载。甚至在孙权称帝后,孙权当面调侃张昭:“如果当初听从鲁肃的劝告,而不是听信你的谏言,我现在可能已经在街头要饭了。”
面对孙权的嘲笑,张昭尴尬不已,老脸几乎挂不住,甚至当场羞愧得汗流浃背,深感惭愧,低头默默无言。孙权并未让张昭担任丞相,除了考虑到张昭性格过于刚硬,更多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他在面对曹操时的软弱和妥协态度。张昭似乎并不愿意与曹操对抗。凭借他的声望和与曹营的重要人物的关系,张昭完全有机会进入曹营,甚至获得高位。然而,正如鲁肃所言,孙权的选择非常明确——即使他面临巨大压力,也不能向曹操屈服,投降可能会带来无法承受的后果,甚至如同刘琮般丧命。
提到刘琮,他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充满谜团的人物。究竟刘琮是被曹操杀害,还是被调往京城担任职务,这一点史学界至今没有确切的结论。此外,赤壁之战前后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曹操是否真的集结了八十万大军?曹操的战船究竟是如何被烧毁的?曹操战败后是如何安然逃脱的?这些问题至今仍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赤壁之战前,襄樊两城之间的三个待解谜团。
首先,我们要探讨的是刘备为何要携民渡江,这个问题充满了疑点。众所周知,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大汉朝廷的旗号,在百姓眼中曹操是“王师”,即朝廷的正义力量。因此,反抗曹操就等于反抗朝廷,而刘备不过是一个外来者。为了一个外来者而舍弃家园,这在当时百姓的眼中无疑显得非常不合理。然而,刘备依然决心带领百姓跨江而去。这时的继任“荆州牧”刘琮在蒯越、蔡瑁等人的劝说下放弃抵抗,荆州几乎没有战火,曹军是官军而非贼寇,为何要携百姓跨江呢?或许刘备心知肚明,百姓的哭声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心情。
接下来是第二个谜团,刘备为何决定放弃襄阳,而选择带领百姓远赴江陵。刘备本可以轻松攻占襄阳,为什么宁愿抛弃这个重要的战略据点?当时刘备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刘琮对刘备这个“叔叔”有很大的抵触情绪,放下城门闭门不出,蔡瑁张允更是主动放箭,将刘备拒之门外。魏延在这个时候带领亲信打开城门,但刘备却做出了让人意外的决定:“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于是,刘备放弃了进入襄阳的打算,并抛弃了忠诚的魏延。魏延的百余亲信也因此在敌军手中丧命。刘备为什么在这个关键时刻选择放弃襄阳?他和诸葛亮难道没有早就商量好,将襄阳作为新的根据地吗?
第三个谜团则是刘备为何要将关羽、诸葛亮和刘封等人分派去江夏,而不直接等待他们的帮助?在刘备放弃襄阳后,他派遣关羽和孙乾先行去江夏联系刘琦,然后诸葛亮也带着刘封前往江夏求援。这种安排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深意?难道刘备已经下定决心与曹操一决生死?如果刘备在襄樊被曹操包围,甚至战死,那么关羽和诸葛亮是否会选择继续抵抗?他们会投降曹操,还是坚守刘备的遗志?
这些谜团至今未有明确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刘备和诸葛亮在处理这些事务时的决策充满了深谋远虑。要是刘备真在襄樊战败,孙权可能会在张昭等人的劝说下投降曹操,毕竟孙权的实力远不如曹操。即使孙权投降,得到的官职也不容小觑,或许他会被封为卫尉或者光禄卿,过上安稳的生活。而如果刘备被曹操生擒,或许也能被赦免,成为曹操麾下的一员重臣——毕竟,刘备不仅是能打仗的军事指挥官,在政务和商业上也颇有一手。
这些谜团的解答,也许只有真正深入研究《三国演义》以及史实的读者,才能够给出更为精准的解读。正如三国历史本身充满了复杂和神秘,许多问题仍然没有标准答案,未来也许依旧没有最终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