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满清禁毒百年未成功?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1813年8月5日:中国严禁贩卖鸦片。
有人或许会好奇,为什么满清政府禁毒如此多年,却始终未能彻底根除鸦片问题?难道只是一个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吗?
其实,问题远比想象的要复杂。一个腐化堕落、官僚主义严重、效率低下的政府要实施禁毒,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中国在鸦片战争期间毒品泛滥的根本原因,正是国内禁毒工作执行不力,导致了大量吸毒成瘾的人群。
早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商人便已将鸦片带入中国,当时它被称作“阿芙蓉”,只作为一种稀有的药物,完全没有人会吸食它。然而,鸦片的大规模进入中国,却是在清朝时期。葡萄牙人曾借广州进行鸦片贸易,从中获取暴利。
到了雍正时期,鸦片问题在清朝已相当严重。1729年,雍正帝发布禁令,开始严厉打击鸦片,规定“凡兴贩鸦片者,按收买违禁货物的处罚办法处置,枷号一月,流放充军”。这一惩罚措施可谓极为严厉。
然而,尽管在随后的百年间鸦片依然被禁令禁止,但它的流行却愈发严重,成为了越来越大的问题。尤其是在1797年,英国对中国的鸦片出口数量急剧增加,从1730年的15000公斤,飙升至1773年的76000公斤。
在1799年,清朝的两广总督觉罗吉庆时再次下令禁止鸦片的运输和销售,然而禁令屡下,鸦片的市场规模反而不断扩张。到1804年,东印度公司终于实现了与中国的贸易逆转,仅在1806至1809年间就获得了700万银元的巨额利润。
对于鸦片的危害,历代皇帝都十分清楚。嘉庆帝的圣旨中曾明确写道:“鸦片烟性最酷烈,食此者能骤长精神,恣其所欲,久之遂致戕贼身命,大为风俗人心之害,本干例禁。”
通俗来说,这段圣旨揭示了鸦片的双重危害:一方面,吸食鸦片可以瞬间让人感到兴奋,满足欲望;但另一方面,长期吸食则会致使身心受损,不仅违背社会风气,还触犯了国家法律。因此,在嘉庆帝的命令下,1813年8月5日,清政府发布了严格的禁令,规定:如果侍卫和官员被发现吸食鸦片,将被革职并施以一百杖刑,同时枷号两个月;民众则会受到一百杖刑,和一个月的枷号处罚。
为什么特别提到侍卫和官员呢?因为即使在皇宫内,鸦片的吸食现象也已开始蔓延,连太监和大内侍卫都有吸食鸦片的习惯。比如,慈安太后在晚年也成了鸦片的依赖者,尽管太医多次劝告她戒烟,但她依然没有听从。最终,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因突发心脑血管问题去世,而这一现象正是长期吸毒带来的后遗症。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鸦片已经成为中国的重大社会问题。根据记录,从道光元年(182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鸦片的进口数量从4000多箱激增至4万多箱,而吸食鸦片的成瘾者也从400多万激增至1200多万。
这一切都表明,满清政府在执行禁毒政策上几乎毫无作为。
相比之下,日本的禁毒政策却显得相当成功。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严格禁止鸦片,国内鸦片成瘾者始终维持在极低的比例。德川幕府更是明确规定,凡是吸食鸦片的民众将面临死刑,女性吸毒者则会被流放。这样的禁毒政策并非空话,而是被严格执行。尽管鸦片成瘾比海洛因相对容易戒断,但依然需要强力的国家干预。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也投入大量资源,成功帮助大批国民戒毒,证明戒毒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如果戒毒真的是不可能的,谁愿意为了一时的快感而葬送自己的生命呢?
日本对台湾的禁毒策略同样值得关注。甲午战争后,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日本接管台湾后,发现岛内有相当一部分民众染上了鸦片,吸食者人数高达14%的总人口。面对这一棘手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不仅严惩鸦片走私者,还对吸毒者实施严格的管理和控制,甚至会给予他们特别证件,用于合法购买鸦片,价格远低于黑市的价格。这一措施有效地打击了鸦片走私和黑市交易。
通过这样的政策,台湾的毒品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控制。大部分吸毒者在几年内成功戒毒,剩余的少数老年成瘾者则减少吸毒量,从而有效降低了社会危害。经过40年的努力,到日本撤离台湾时,岛内的吸毒人数已经减少至0.5%。
值得一提的是,在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政府便决定全面禁毒,并且得到了英国的默许。当时,英国虽然在国内合法销售鸦片,但对外的鸦片贸易并未遭遇太大阻力。然而,随着鸦片在中国的巨大破坏,英国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渐渐开始支持日本政府抵制鸦片输入。
那么,为什么满清政府始终未能禁毒成功呢?
归根结底,满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利益集团的利益使得禁毒难以推行。鸦片贸易在当时已成为一种巨大利润的灰色产业,类似于色情和赌博,不仅能为官僚和商人提供丰厚的财富,还成为了许多权力人士的经济支柱。英国的鸦片商人公开表示,鸦片的三到五成利润必须通过行贿才能到达清朝官员的手中,这笔款项的数额高达数百万两白银。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的财政收入为4850万两,而支出为4100万两,盈余仅有700万两。而正是鸦片的行贿款,几乎等同于国家的财政盈余。由此可见,鸦片的贸易不仅使中国的国库处于贫困,也让大量政府官员受贿腐化,无法进行有效的禁毒工作。
林则徐作为清朝历史上最为知名的禁烟大臣,最终也因此遭遇了强大的阻力。当他被派往广东查禁鸦片时,许多商人对他恨之入骨。有一种说法认为,林则徐死于被毒害,一些商人借重金贿赂其厨子,将毒药混入他的食物中,导致他腹泻不止,最终病重死于广东。这一说法虽未得到证实,但也揭示了一个现实:一些人为了追求利益,什么事都敢做。
甚至连洋人也觉得林则徐不同寻常,他们表示,从未见过一个不收黑钱的清朝官员。
---
声明:本文参考资料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