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
作为《三国演义》中的顶尖谋士,诸葛亮的智慧和战略眼光常被讨论。然而,尽管其谋略才华或许会受到质疑,众人对他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态度却是无可否认的。从刘备三顾茅庐的那一刻起,诸葛亮便全心全意地辅佐刘备,毫不懈怠。而刘备从一位败军之将迅速崛起,成为三国的霸主之一,这其中,诸葛亮的帮助无疑至关重要。
尤其在刘备临终时,尽管深知恢复汉室已几乎无望,诸葛亮仍坚持履行丞相职责,继续执行刘备未竟的宏图,心怀汉室复兴的理想。他竭尽所能发动北伐,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其坚定的决心和努力始终值得肯定。
然而,鲜有人知,在刘备三顾茅庐,成功请得诸葛亮之前,其实刘备在途中错失了另一位才能非凡的高人——崔州平。崔州平身长八尺,自称可与管仲、乐毅并列,虽然当时许多人对此并不相信,认为他只是吹嘘自己,但与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和崔州平的关系却表明,这并非空口无凭之词。徐庶和崔州平都认可诸葛亮的卓越才华,视他为同等级的高人,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过前人。尽管如此,崔州平的才华和诸葛亮相比,或许也并不逊色太多。
对于像刘备这样从草根阶层崛起的人来说,手下人才的多寡至关重要。更多的智者和谋士能帮助他争夺天下,从而使得争霸之路更加顺利。曹操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名句,刘备当然不会仅仅寄托所有希望于一个人身上。三顾茅庐的途中,刘备遇到了崔州平,并与他深谈交流,赞叹其才华,并希望能够请他出山帮助自己。但遗憾的是,崔州平当时已经没有再出仕的打算,刘备只能再次将目光转向诸葛亮。错失崔州平,无疑是一大遗憾。
通过简单的对话来判断一个人的才能,显然是有些轻率的。就像战国时期的赵括,尽管军事理论无出其右,但在长平之战中,却因为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赵国付出惨重代价。因此,刘备虽然对崔州平表示了赞赏,但他也无法确定他是否只是理论能力强,缺乏实战经验。对于当时的刘备而言,这样的选择显然过于冒险。
实际上,崔州平被称为“高人”并非空穴来风,主要体现在其卓越的资历、雄厚的财力和丰富的战力这三方面。首先,从资历来看,早在诸葛亮名声大噪之前,崔州平就已经在博陵和颍川一带声名远播。作为一个广受认可的高人,他的能力无疑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即使和诸葛亮略有差距,辅佐刘备仍然足够胜任。
更重要的是,颍川地区出过许多名将和谋士,如郭嘉、戏志才、荀攸、陈群、荀彧等,崔州平能够与这些人物交好并得到他们的认可,足见其非凡之处。在这些博学多才的谋士中,崔州平必定具有一技之长。无论是谋略、内政、军事还是经济,他的每一项才能都能为刘备提供极大的帮助。毕竟,征战四方,单单依靠军事谋划远远不够。
其次,从财力上看,崔州平的背景显然更为雄厚。他出身世家,家境丰厚,这使得他在经济上拥有更多的支持。而相比于张飞为刘备筹集资金,崔州平无疑能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在招募士兵的同时,也为刘备的团队注入了资金,增强了团队的后勤保障。
最后,从战力来看,崔州平虽然没有卓越的个人武艺,但他曾参与过讨伐董卓的战役,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很多人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无与伦比,但要知道,拥有实战经验的人与没有经历过战斗的谋士,往往差异巨大。若刘备能够请出崔州平,无论是从军事还是战略上,崔州平都能在后续的征战中发挥不亚于诸葛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