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手缔造了华夏文明史上最耀眼的“开元盛世”,却又亲手将盛世推入“安史之乱”的血火深渊。唐玄宗李隆基,这位中国历史上极具戏剧性的帝王,他的“雄才大略”究竟该如何评判?历史的天平上,一端是盛世华章,一端是倾覆危局,唐玄宗的功过,如同一枚旋转的铜钱,辉煌与暗影共存。
前半场:锐意进取,铸就“开元”巅峰
登基之初的唐玄宗,无疑是一位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雄主:
拨乱反正,重振朝纲: 他果断铲除以太平公主为首的腐朽势力,迅速终结了武则天后期以来动荡混乱的朝局,为施政扫清了障碍。
知人善任,群星闪耀: 玄宗深谙治国之道在于用人。他慧眼识珠,大胆启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一批贤相名臣。姚崇的“十事要说”切中时弊,宋璟的刚正不阿整肃吏治,君臣同心,开创了政治清明、效率极高的中枢局面。
革新制度,富国强兵: 在贤相的辅佐下,玄宗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整顿混乱的财政,改革漕运,设立常平仓以平抑物价、保障民生;在军事上,改革府兵制,推行募兵制,设立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一系列举措使国家财政充盈,“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军力强盛,四夷宾服。
文化昌明,气象恢弘: 经济的繁荣与政治的稳定,催生了盛唐文化的空前璀璨。李白、杜甫、王维等诗坛巨匠交相辉映,吴道子、张萱的绘画,以及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领域都达到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长安城成为世界级大都会,万邦来朝,气象恢弘。这煌煌“开元盛世”,正是玄宗雄才大略、励精图治最有力的证明。
后半场:怠惰骄奢,亲手埋葬盛世
然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权力巅峰的风景看久了,心便容易蒙尘。玄宗晚年的致命转向,将盛唐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怠政享乐,亲小人远贤臣: 随着承平日久,玄宗志得意满,励精图治之心渐消,沉溺于与杨贵妃的奢靡享乐之中,“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他罢黜了敢于直谏的贤相张九龄,转而宠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贪婪无能的杨国忠。朝堂之上,正直之士遭排挤,谄媚之徒得高位,政治迅速腐败。
养虎为患,藩镇尾大不掉: 玄宗对军事部署犯下战略性错误。为了边事便利,他不断赋予节度使(如安禄山)巨大的权力,让其同时掌握数镇的军政、财政大权。中央军备却日益松弛。当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马蹄踏破潼关,玄宗仓皇出逃的狼狈身影,正是对帝王失察最痛彻的嘲讽。
盛世崩塌,生灵涂炭: “安史之乱”的爆发,彻底撕碎了盛世的锦绣外衣。这场持续八年的大动乱,使北方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人口锐减,千里萧条。强大的唐帝国从此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争不断,中晚唐的困局由此埋下祸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的泣血之吟,正是盛世崩塌后最悲怆的注脚。
结论:辉煌与暗影的交织
唐玄宗无疑拥有雄才大略的底色——他敏锐的政治手腕、卓越的用人眼光和前期坚定的改革魄力,亲手缔造了光照千秋的开元盛世,其功绩彪炳史册。
然而,他晚年的严重失误——怠政享乐、用人失察、战略短视——同样是灾难性的。他用半生时间搭建起盛世楼阁,又用余下的岁月亲自推倒了它。 他的“雄才大略”未能贯彻始终,最终被自身的骄惰和制度的缺陷所反噬。
因此,称唐玄宗为“雄才大略”,必须加上一个沉重的注脚:他的辉煌如同划过夜空的流星,璀璨却短暂;他留给历史的,不只是一个盛世的背影,更是一个盛世如何崩塌的深刻镜鉴。权力巅峰的孤独者,若失去自省与敬畏,盛世华章终成断壁残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