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大将是一位自1925年便投身共产党的老革命者。他曾参与北伐战争与湘南暴动,并在井冈山的斗争中锤炼意志。早在红军时期,黄克诚便已担任红三军团的代政治部主任,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作为指挥官,他不仅意志坚定,同时也是在战场上屡屡获胜的高级将领,令人钦佩。
在抗日战争期间,黄克诚担任新四军第三师的师长兼政治委员,第三师迅速发展成为在华中战斗的一支勇猛之师,声名远播。南京、上海与合肥等地的许多知识分子纷纷前来投身于这股抗战洪流之中。在黄克诚的带领下,他的部队吸引了一大批热血青年,他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志愿投身于保卫祖国的斗争。
黄克诚始终把青年和干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他不仅关心他们的成长,更积极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朱鸿是一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曾一度投身于国民党。在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国民党陆军大学校长蒋百里的秘书,并于193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然而,朱鸿对于国民党内的腐败感到失望,经过党组织的同意,他毅然决然地前往华北敌后,最终加入了黄克诚所领导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对于后来的新四军第三师而言,这是一段重要的旅程。可惜的是,由于组织介绍信在移交过程中出现了失误,朱鸿的组织关系也因此中断。
由于他的特殊身份,朱鸿在一定程度上引来他人的怀疑与不信任。朱鸿随同黄克诚从河南一路南下至苏北,期间进行群众工作,深入调查民情社情。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黄克诚对朱鸿的工作作风与文采产生了积极的评价。他对朱鸿说:“一个真正心系革命的人,党绝不会拒绝他。”这句言语极大地鼓舞了朱鸿的信心。
不久之后,朱鸿被调到师政治部工作,不久他便重新递交入党申请。尽管机关党支部讨论一致同意,但由于朱鸿的社会关系较为复杂,难以下定论,最终上报给师党委。黄克诚当机立断地说:“朱鸿这个人是可信的,我们绝不应将如此优秀的人拒之门外。”他更是主动表示愿意担任朱鸿的入党介绍人,这一表态尝试得到积极响应,政治部主任吴法宪、敌工科长王安公及副指导员梅殿良也纷纷愿意成为朱鸿的介绍人。最终,朱鸿成为第三师中唯一一个由四位介绍人共同推荐入党的党员。
事实证明,朱鸿无疑是一位优秀的同志。他跟随黄克诚南征北战,在抗战胜利后又从苏北转战至东北,参与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朱鸿转行进入空军,担任政治部宣传部长。尽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因曾担任蒋百里秘书而遭遇多重迫害,但在黄克诚复出后,他再次为朱鸿的清白作证,这才使得朱鸿的问题得以妥善处理。
值得庆幸的是,到了80年代,朱鸿终于找到了1938年为他入党推荐的马彬和地下党领导人李琦,其首次入党的时间也得以确认。朱鸿活得很长,到了94岁时,他细细回忆起自己两次入党的历程,感慨万千地说:“我跟随黄老多年,最让我敬佩的是他对党、对人民和对同志那种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这段深情的回忆不仅是他个人的感悟,也是对时代的深刻反思。此外,陈冠任著作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和《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一套书中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成为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年度畅销书,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是红色历史类畅销书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