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韦应物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显赫的京兆韦氏家族。他早年经历丰富,十五岁便成为唐玄宗的御前侍卫,安史之乱后生活发生巨变,开始用心读书应举,后历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滁州、江州、苏州刺史等职。其诗歌以山水田园风格著称,语言简淡,意境高远,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描绘了滁州西涧暮春时节郊野渡口的独特景象。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使得傍晚的水势更加湍急。此句以白描手法勾画自然动态,展现出一种磅礴而又灵动的气势。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一只渡船随意地横泊在水面。“自横”二字精准地捕捉到了渡船无人掌控、随波飘荡的状态,既写实了眼前之景,又赋予了渡船一种无拘无束、听任自然的意味。
《滁州西涧》创作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期间(约781 - 784年)。当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不稳定,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中央集权受到威胁,百姓生活困苦。韦应物虽有一定官职,但面对社会现状,有志改革却感到无力,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他时常独步郊外,喜爱滁州西涧清幽的景色,在一次游览时,看到涧边的幽草、深树中的黄鹂,以及傍晚春潮带雨、野渡无人的景象,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从写景角度看,这两句诗生动地展现了滁州西涧独特的自然风貌。春潮与暮雨交汇形成湍急水流,无人渡船随波浮横,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空寂悠远的画面,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从抒情角度看,诗句既写实景又隐喻仕途际遇。“急”字写出了水势的湍急,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急切与无奈;“横”字描绘出渡船的闲态,与前句的“急”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出一种闲适自在的意境,又隐现出作者身处中唐时期对时局无能为力的怅惘。渡船在无人问津的郊野渡口自在浮泊,而倘使在要津,此时正是大用之时,这种对比反映出诗人如同这渡船一般,身处官场却无人赏识、闲散自处的境遇,同时也流露出他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和怀才不遇的无奈。
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公务之余常到滁州西涧散步。滁州西涧是滁州城西郊外的一条小溪,风景优美。一日傍晚,他再次来到西涧,看到涧边生长着幽幽野草,树丛深处有黄鹂婉转啼唱。此时,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细雨,使得水势愈发湍急。而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一只渡船随意地横泊在水面。这番景象触动了韦应物的心弦,他联想到自己当下的处境,有志难伸,在官场中进退两难,仿佛这无人掌控的渡船一般,不知何去何从。于是,他满怀感慨地写下了《滁州西涧》这首诗,以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
整体而言,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通过平常的涧边野景,以质朴自然的语言,营造出清幽、寂静的意境,情感表达含蓄内敛,将个人情致与自然景物完美融合,体现了其“简淡”的诗歌风格,也让这两句诗成为了历来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