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907年大唐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篡唐自立、建立后梁开始,到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这段时间长达53年,而中原地区却经历了五个朝代的更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之间,共有12位有名的皇帝,且南方还有10个割据政权存在,足见这一时期是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也是频繁改朝换代的年代。
有诗云:“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这句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局面,正如俗话所说:“天子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在这种风云变幻、政治更替频繁的时代,忠诚往往难以生存,背叛反而成为了生存的常态。政坛上,像冯道这样经历过五朝却始终不倒的宰相,或者符存审这位在多个政权中“常青”的将领,便是这一时代的代表。然而,虽然时代背景如此动荡,在江南地区,南唐政权却成了除中原王朝外最强大的割据政权之一。南唐能在割据一方的局面中屹立不倒,除了其自身的强大实力外,还与其内部卓越的人才密不可分,尤以刘仁赡、皇甫晖、姚凤为代表的“三忠”组合最为典型。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这三位忠臣的故事。
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潜心研读诗书,并且注重兵法的学习,文武双全。943年,南唐雄心勃勃的皇帝李璟即位后,改变了以往的“保境安民”政策,开始积极对外扩张。李璟看到刘仁赡的才干,于是任命他为武昌军节度使,负责镇守鄂州(今湖北武汉)。951年,南楚(现湖南)爆发内乱,李璟派遣大将边镐攻入萍乡,而刘仁赡则率领200艘战船南下,于十月攻占岳州(今岳阳),成功瓦解了南楚的抵抗,南楚随之灭亡,湖湘地区也被南唐收入囊中。之后,李璟任命刘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镇守寿州(今安徽寿县)一带重镇。
保大十三年(955年)11月,后周世宗柴荣亲率大军南征南唐,目标直指淮南。刘仁赡冷静应对,迅速布置防守,成功挫败了周军的首次进攻。后来的两次战斗中,南唐被迫坚守寿州。957年初,柴荣终于突破了寿州的防线,刘仁赡拒绝了周军的投降邀请,最后寿州城破。柴荣对刘仁赡的忠诚和才干表示极高的评价,并任命他为天平军节度使兼中书令,然而刘仁赡坚决拒绝接受册封,不久后便病故。柴荣得知这一消息后,派人前来吊唁,并追封刘仁赡为彭城郡王,表彰他的忠诚与勇气。
皇甫晖,魏州(今河北省魏县)人。早年为后晋的陈州刺史。947年,契丹攻占汴京(今开封),中原大乱,皇甫晖带领陈州百姓南下投奔南唐。李璟识才,将他任命为奉化军节度使,负责北部边防。虽身处南唐,他始终忠诚于李璟,兢兢业业地守卫国家边疆。956年春,后周世宗柴荣大军南下攻打淮南,皇甫晖迎战,但由于兵力悬殊,终究未能抵挡周军的强大攻势,最后在滁州被俘。柴荣见他忠勇异常,并对他充满同情,赠送了金带、鞍马,并劝他接受治疗,但皇甫晖坚决拒绝,最终因伤重而死。陆游在《南唐书》中称赞皇甫晖“独持重,部分甚整,士亦乐为用”,他在南唐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姚凤,南唐奉化军监军,是皇甫晖的得力助手。显德三年(956年),南唐在涡口一战中惨败,柴荣亲率大军不断逼近,李璟命令皇甫晖和姚凤带领10万大军北上,在清流关一带进行防守。清流关地处滁州与寿州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最终,周军攻破清流关,俘虏了皇甫晖和姚凤。与皇甫晖一样,姚凤坚决拒绝了柴荣的劝降,最后死于军中。在那个忠诚几乎被遗忘的时代,刘仁赡、皇甫晖和姚凤的坚贞不屈,无疑成为了乱世中的亮点,也成了“异类”的象征。
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评价他们三人时说:“刘仁赡、皇甫晖、姚凤皆完节于南唐者。”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总结了这三位忠臣在风雨如磐的时代中,始终坚守忠诚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