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统“三巨头”的说法,常见的版本是毛人凤、郑介民、唐纵,但这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掌控过军统(即保密局)的只有戴笠、郑介民与毛人凤,而唐纵的参与较少。戴笠去世后,确实出现了毛人凤与郑介民、唐纵之间的争夺,但排列顺序有些误差。事实上,在戴笠去世后,最初代理局长的是唐纵,担任中将的他接管了局长的位置。然而,他担任的时间并不长。接着,老蒋正式任命郑介民为局长,并且考虑到郑介民同时还兼任“国防部次长”,他的权力已经相当大。于是,毛人凤被提上了接替郑介民的岗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戴笠的军衔是少将,他的两颗星并不是因为他获得了中将军衔,而是职务上担任了军统副局长才得以“挂星”。而唐纵和郑介民虽然都曾在军统担任重要职务,但他们的军衔在此之前早已是中将,因此不少电视剧中把两人仅描绘为一颗将星,显然是不对的。
唐纵在谍战剧中并不常见,所以对于他的人物描述了解较少。其实,沈醉—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对唐纵的履历十分了解。1945年,蒋介石指示改组侍从室,并在国民政府参军处设立军务局,唐纵被任命为中将参军,除了继续掌控全国情报,还兼管警政与保安事务。早在1945年,唐纵就已经被提拔为中将,并且在戴笠去世后,老蒋原本有意将他扶正,但唐纵对未来并不乐观。由于特务机构战后会面临解散或重组,唐纵选择主动退出,更希望去管理全国警察。
唐纵的态度让郑介民在这一过程中占据了更多的权力。当时郑介民在国防部兼任“二厅”厅长,于是老蒋便任命郑介民为军统局长,后来随着军统改制,郑介民成为保密局的首任局长。沈醉曾在回忆中提到自己通过一系列手段将郑介民挤出局,但这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事实。郑介民的职位实际上并未因某些事件而被降职,毛人凤依然在他的管辖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老蒋始终对郑介民充满信任。沈醉在回忆中说过,毛人凤并没有权力替代郑介民。尤其是在蒋介石的内政系统中,郑介民与其他高层人物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且在后期得到了更大的权力。1954年,郑介民被任命为国安局局长,而该局的实际领导人便是蒋经国,因此郑介民的权力大幅提升,甚至凌驾于军统局之上。
关于郑介民的死因,程一鸣曾表示,郑的死与他过于接近美国人有关。1959年12月,郑介民在日月潭与蒋介石会面后突然感到不适,而死于不久后的身体不适引发的病情。程一鸣作为红色特工,回忆起郑介民的死因,也认为那是由于权力斗争的结果。尽管郑介民去世时仅62岁,远未到退休的年纪,但这一事件无疑揭示了蒋家父子的权力斗争。
至于毛人凤的死因,虽然他比郑介民小一岁,但死得比郑介民早三年多。有传言称,蒋介石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蒋经国顺利接班,便在背后下手,最终迫使毛人凤因心脏病去世。此外,毛人凤在多次事件中与蒋经国发生了冲突,特别是当他试图以“贪污”之名处理叶翔之时,引发了蒋经国的反感。
最后,毛人凤被蒋家父子“排除”并非偶然。毛人凤掌握了大量“黑料”,并且长期以来与蒋家及其周围的高层发生摩擦,尤其是在情报工作上对蒋经国的做法提出异议。毛人凤从一位默默无闻的特务头子到最终成为蒋家父子手中的棋子,可以说是命运的悲剧,而他死后的追认,也被行政院否定,成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