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九年,唐玄宗李隆基为表彰历代英雄豪杰,特别是那些曾为国家建立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祀。这场祭祀的主角是谁呢?其实主祭的对象是姜子牙,也就是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开国元勋;而副祭的则是刘邦的得力助手张良,帮助刘邦最终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后来,唐肃宗继位后,为了表彰姜子牙的功勋,他将姜子牙追封为“武成王”,并将当初姜子牙供奉的太公尚父庙改为了“武成王庙”。
“武庙”,其实就是“武成王庙”的简称。庙内的布局也是十分讲究,主位上端坐着姜子牙,两侧则是来自不同时代、不同朝代的十位有功之臣,这十位英雄豪杰合称为“武庙十贤”。然而时至今日,这个“武庙十贤”的阵容却引发了争议:这些人是否真当得起这样崇高的敬意?他们各自都有哪些独特的贡献?
这个庙的建立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虽然表面上是由皇帝唐玄宗亲自策划,但其中其实也有着一些曲折的故事。让我们从唐玄宗的年轻时期开始说起。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天赋过人,是位非常有远见的帝王,开创了大唐盛世。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进入中年后,他开始模仿祖先李渊的行为,渐渐沉迷于后宫,放任朝政。尤其是自从他从儿子手中将杨玉环夺来后,他的心思几乎完全被后宫琐事占据,开始疏远朝政,沉浸在享乐中。
某日,唐玄宗突然灵光一现,想起了自己当初设立文庙的经历,文官们为了能进入文庙供奉孔子,纷纷努力工作,忠诚于朝廷。于是,唐玄宗想到,既然文官们通过文庙获得激励,那是否也可以为武将设立一个庙宇来增强他们的忠诚心呢?他认为武庙应该供奉姜子牙,因为姜子牙在历史上是辅佐周武王打天下的功臣。至于副祭人物,则是张良。有人会问,张良为何能与姜子牙同祭?因为他曾是姜子牙的弟子,也是刘邦夺天下的重要谋士。传说张良通过黄石公的考验,得到了《太公兵法》一书,这本兵法成为他帮助刘邦战胜敌人、成就汉朝的关键。
唐玄宗便在长安附近建起了雄伟的太公尚父庙,庙中供奉着姜子牙和张良,并下令全国各地的军队,每当有重要军事行动,都必须前往庙中祭拜,祈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唐玄宗此时并未意识到,自己对朝政的疏忽和对杨玉环的宠爱,已经使自己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随着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爆发,唐玄宗不得不逃离长安,退位给了自己的儿子李亨,也就是唐肃宗。
唐肃宗继位后,面对安史之乱的余波,深感政局不稳。他意识到,若不能平衡武将们的利益和忠诚,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动荡。因此,他决定重修武庙,并比唐玄宗时更为盛大。为了安抚军心,他不仅将姜子牙的庙名改为“武成王庙”,还为姜子牙和张良外加了九位有功之臣,组成了名为“武庙十哲”的阵容。这些人的名字分别是:左侧五位有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右侧五位则有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这些人物的选择经过深思熟虑,皆为朝廷认可的功臣。其中,韩信、张良、萧何等人帮助刘邦成就了汉朝的伟业,尤其是张良的下邑奇谋,改变了刘邦的命运。而韩信以高超的军事才能,帮助刘邦攻城掠地,立下赫赫战功。诸如白起、孙武、吴起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凭借各自的杰出才能和贡献,也在武庙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然而,某些人物的加入引发了争议。例如,李靖和李勣虽然在唐朝战功卓著,但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先贤”相比,显得略逊一筹。有评论认为,唐肃宗的选择实际上是为了确保当时的武将能保持忠诚,安抚军心。而这一点,在后来的唐德宗治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颜真卿建议增加武庙的供奉人物至六十四位,这样一来,像关羽、霍去病等名将也得以列入其中,真正实现了对武将的全方位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