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生死存亡、局势危急之时,郭子仪把大局放在首位,毫不计较个人得失,真诚地向唐玄宗推荐李光弼担任重任,这一举动对安史之乱的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大唐平定安史之乱双子星
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曾在唐武则天掌权期间,出将入相,官至左羽林将军和朔方节度副使,并被封为蓟国公。李楷洛一生英勇善战,直至去世后,被追谥为“忠烈”。李光弼则继承了父亲的刚毅品格,沉稳果断,极具军事天赋。尤其在骑射方面,李光弼更是得心应手,此外,他对《汉书》和古代兵法也有着深入的研究,逐渐展现出其雄心壮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从军后起初在左卫率府担任左卫郎将,凭借优异表现不断晋升,最终成为兵马使,并在河西节度使王忠嗣麾下担任职务。王忠嗣对李光弼的能力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常言:“未来能取代我统领军队的人,非李光弼莫属。”不久后,李光弼继承父职,再加上在与吐蕃和吐谷浑的战斗中屡立战功,晋升为云麾将军。而郭子仪的力荐,使李光弼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成为他军事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率领大军直指河北,打击敌军后路,成功扭转了战局,为唐朝挽回了危局,拯救了国家。
二、常山之战
在常山之战中,李光弼凭借“知己知彼”的原则,巧妙制定了作战方案。他深知,敌军的锋芒不可硬碰,于是选择坚守阵地,耐心等待敌人攻势减弱。他通过合理调配兵力,将敌军骑兵的优势避开,专门挑选那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敌军步兵进行打击。正是利用敌军立足未稳,毫无防备之际,李光弼发起精准的反击,迅速包围并全歼敌军,成功取得了首战告捷。
三、李光弼与郭子仪的联合作战
李光弼与郭子仪的联合行动也成为了平定叛乱的重要一环。在征战过程中,他们亲率大军,紧追叛军,经过一番激战成功攻占赵郡,并杀死伪太守郭献谬。为了争取人民支持,郭子仪和李光弼在进入河北后,严格执行军纪,深得民心。尤其是在攻占赵郡后,李光弼亲自督查军队纪律,严惩掠夺行为,归还百姓的财物。这种做法有效地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
与此同时,郭子仪则通过宽容和智慧,释放了4000名叛军士兵,免于杀戮,成功瓦解了敌军士气。当时,史思明已逃至博陵,郭子仪与李光弼便将目标锁定博陵,围攻敌军。然而,由于博陵城防严密,且敌军粮草充足,史思明竭力守城,唐军虽围攻10日,但仍未成功攻破。
四、嘉山之战
战局进入胶着状态后,郭子仪判断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与李光弼亲率大军在嘉山发动进攻。史思明的叛军在连续几天的骚扰下,士气低落,斗志涣散。而唐军士气高涨,早已养精蓄锐,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唐军不仅斩首了4万敌将,俘虏了千余人,史思明本人更是被射中落马,狼狈逃命,直至傍晚才逃回博陵。
嘉山之战的胜利,不仅消灭了叛军的主要力量,还极大地鼓舞了河北人民的士气,许多郡县纷纷响应,杀死叛军守将,迎接唐军的到来。河北各郡纷纷归顺,彻底切断了叛军与其老巢范阳的联系,局势逐渐向唐军有利方向发展。
五、安禄山的绝望
与此同时,叛军将领田乾真从潼关前线归来,他建议安禄山不必过度担忧当前局势,并指出,虽然四方叛军已有强大垒军,但其士兵尚不成熟,阵形未曾完善,难以与唐军的精锐部队抗衡。他还劝安禄山不要因一时失败而丧失信心,反而应保持军心稳定,团结将士。
安禄山在听后心中稍感宽慰,遂邀请高尚、严庄等人共饮,恢复了些许信心。在酒宴中,他亲自高歌,尽显欢快,但内心的恐惧并未消除,仍然焦虑不安。此时,他又提出放弃洛阳、回师范阳的想法,彻底陷入了焦虑和矛盾之中。此时的安禄山,已经深陷绝望,迟迟无法做出决定,战局逐渐不利于他。
这段历史展现了李光弼与郭子仪合作的默契和智慧,也揭示了安禄山的内心挣扎与战略失败,最终为唐朝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