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孝宣之治:汉家制度与西汉中兴》
迪丽瓦拉
2025-09-25 13:03:23
0

一个从囚徒到皇帝的人生传奇,一段从海内疲敝到天下大治的国家治理。

理解了汉宣帝的时代,就理解汉家制度,理解了汉代,也理解了古代中国。

作者简介:

曹胜高,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汉代制度史、文化史与汉代文学的研究,发表汉代历史和文化相关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1部,主编教材5部、丛书3部,主持国家及教育部相关社科基金项目7项。主要出版作品有:学术专著《汉赋与汉代制度: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从汉风到唐音:中古文学演进论稿》《中国文学的代际》《秦汉文学格局之形成》《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研究》《周易正解》以及辑注有《汉乐府全集》(合著),学术普及读物《国学通论》《周易入门》《中国的修养》《礼义之邦》《读懂中国诗词》以及《图说儒家文化》(合著)等,并主编有教材《汉赋与汉代文明》、《国学导论》、《国学》(1—6)等,丛书“古代中国研究丛书”“通识中国丛书”“幻想中国丛书”。

内容简介:

《孝宣之治:汉家制度与西汉中兴》是一部书写西汉宣帝刘询及其在位前后西汉王朝历史的学术通俗作品。本书以汉宣帝刘询的生平经历为经,以西汉王朝中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为纬,详尽叙述了汉宣帝刘询统治西汉王朝时期的“孝宣之治”,全面分析了汉家制度的形成机制和西汉中兴的成因,以及汉代“霸王道杂之”的治国理念与国富民富的实践轨迹。同时,本书不仅直接呈现了西汉王朝中兴时期的行政、学术、军事和外交的诸多局面,而且侧面展现了大一统中国的历史运行机制如内外朝制度、经济运行路径、国家治理理念、思想文化形态及其特征等,并深度剖析了西汉制度生成与运作的基本脉络及其对后世两千年的至深影响。

本书在分析了汉武帝刘彻穷兵黩武导致“海内疲敝”的局面,以至于继其任的汉昭帝、汉宣帝深陷西汉王朝国力虚弱、民生凋敝而艰难挣扎,最后汉宣帝通过实行“霸王道杂之”的理念、与民休息的政策与和平通好的外交策略终于中兴西汉,并创造了“孝宣之治”这一西汉王朝历史的极盛时期。同时,本书还分析了盐铁会议关于国富和民富的讨论,阐述了石渠阁会议关于经学一统的学术意义,以及西汉国家治理的良吏与酷吏问题,并涉及到中国历史的中央制度、经济政策、行政模式、学术思想、政治理念等问题,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编辑推荐:

◆《孝宣之治:汉家制度与西汉中兴》是现代出版社“明道”书系的第一本,知名学者曹胜高的汉代史研究最新力作,详尽叙述了汉宣帝刘询统治时期的“孝宣之治”,全面分析了“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直接呈现了西汉中兴时期的经济、行政、军事和外交,侧面展现了西汉王朝的历史运行机制、国家治理理念等。

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从婴孩时开始即长于狱中和民间,后因汉昭帝刘弗陵早逝且没有子嗣、前任刘贺被废为海昏侯而被迎立为帝。在刘询的前半生,他的人生就是汉武帝晚年昏聩和权力控制的一个缩影,侧面展现了汉代宫廷政治的残酷。

◆从汉武帝刘彻晚期到汉宣帝刘询末期以来,西汉王朝五十年来经历了巫蛊之祸、霍光专权、废立刘贺、霍氏灭族等人事上的波谲云诡,盐铁会议、石渠经议的制度性讨论和思想性统一,以及内部在经济上的韬光养晦和在行政上的整顿吏治,外部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经营西域、青海平乱、匈奴降汉,最终在政治、经济、外交上形成了政声人和、清明吏治、尚德和平的治世局面,从而成就了“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时代。

◆汉宣帝刘询统治时期,反思和纠正了汉武帝晚期以来巫蛊诛连、权臣专权、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等多种弊病,采取了与民休息、选贤任能、综核名实、整顿吏治的政治策略,延续了汉昭帝时期如盐铁会议讨论的治国理念,组织石渠经议建立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从而形成了“霸王道而杂之”的汉家制度,开启了帝国模式的运行机制并深深地影响了两千年帝制中国。

精彩摘录:

汉武帝将汉帝国推向鼎盛,也为汉王朝埋下随时可以引爆的隐患

汉武帝积极开拓的文治武功,强化了汉朝的国家一统、行政一统和文化一统,使得汉朝彻底实现了郡县制,形成了稳定的帝制治理结构并为后世所延续。汉武帝在国家建构和秩序建制的过程中,也留下三个棘手的问题:一是极度强化中央权威,导致汉朝元气大伤;二是皇权与相权的行政冲突,导致汉朝政治动荡;三是富国与富民如何平衡,成为汉朝国力兴衰的关键。

盐铁会议的讨论,成为昭宣时期政策走向的理论依据和执政理念的有益参考

从《盐铁论》的记录来看,御史、大夫与贤良文学所争问题有四:一是经济上富国还是富民;二是在外交上主和还是主战;三是政治上用德还是用刑;四是学术上重儒还是重法。盐铁会议不仅触及了汉武帝一朝的执政思路,而且涉及国家治理策略的讨论。特别是对汉武帝晚年功费愈甚、天下虚耗的情况进行了反思,可以视为汉昭帝时期对此前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系统调整。

“昭宣中兴”将西汉推向鼎盛,形成汉家制度并开启古代帝制运行的模式

在汉宣帝时期,“与民休息”“重农务本”的经济策略和选贤任能、综核名实、整顿吏治的清明吏治成就了西汉的雄厚国力,尚德和平的外交策略取得了外患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从而将文治与武功结合起来并将西汉王朝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鼎盛,也为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积累了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由此形成“霸王道而杂之”的汉家制度,不仅是对秦汉国家治理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古代帝制运行模式的开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古埃及大展168小时嘉年华将登... 7月29日,上海博物馆在人民广场馆举行“古埃及文明大展168小时嘉年华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会上回顾...
原创 6... 释永信事件的后续发展引发了广泛关注,同村人揭露的内幕似乎揭开了更为复杂的一面,远非“带走”这一简单的...
原创 张... 在张郃死后,曹魏依然拥有五位非常强大的猛将,其中有一位堪比赵云,另一位甚至不输魏延!正是因为曹魏的这...
文物“不老”背后的时光故事(金... 在历史浩瀚的时间尺度上,正是无数看似微弱的个体,在时间的沙海中留住了敦煌,让今天的我们得以从一处处斑...
郑州街头驶来“流动博物馆” 原标题: 坐着公交阅城市古今 郑州街头驶来“流动博物馆” 7月27日上午,不少郑州市民带着家人一同...
原创 明...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名字的使用是一件极为讲究的事情,尤其是皇帝的名字。根据当时的社会习俗,某...
薪火相传!江苏中小学生用文字抒... 历史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脚下这片土地的温度。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
原创 清... 观看清宫剧的观众朋友们一定对清朝的官职体系不会感到陌生,尤其是在皇帝麾下任职的重要大臣们,以及各地的...
原创 我... 在两千多年的朝代更替中,涌现了无数英杰人物,他们凭借自己的才智与力量,推动了历史的前行。这些能人异士...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中,众多英雄豪杰各自拥有卓越的武力,然而,有24位名将因其特殊的才能和勇猛的战斗表现而名列...
原创 古... 关羽在屯土山三事之后投降曹操,途经五关斩六将,骑马千里,最终来到了古城。正当他心情复杂时,突然遇到了...
原创 一...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所编写的历史巨著,总共涵盖了二十四部史书。这些史书的编纂从西汉司马迁的《史...
原创 女... 在远古时代,女娲娘娘用五彩石修补破碎的天空时,遗留下了三块神奇的石头,其中一块变成了著名的孙悟空,那...
原创 清... 光绪与溥仪,作为清朝的最后两位皇帝,注定了他们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光绪皇帝,生前始终生活在慈禧太后的...
原创 清... 太后这一尊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指的是帝王之母,而秦昭王的母亲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太后”的人物。...
原创 如... 岳飞在其《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其中的“靖康耻”...
原创 李... 唐朝的历史中,不乏以政变为手段篡夺权位的故事。一般而言,政变往往是由身处权力核心的臣子发起,他们通过...
原创 三... 赵云,作为刘备帐下的名将,历来被誉为忠诚和英勇的代表。他的一生,忠心耿耿地奉侍刘备,甚至在刘备去世后...
原创 岳...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敬请您点击下方的“关注”按钮,这样您就能第一时间接收到我的最新文章,同时也方便大家...
原创 刘... 刘备的一生可谓波澜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从参与黄巾起义的那一刻起,由于自身实力的局限,刘备在动荡不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