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9月5日,74岁的左宗棠——“晚清第一硬汉”,在福州黄华馆的钦差行辕中不幸病逝。两个月前,朝廷刚刚与法国签署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并给了左宗棠一道回京复命的圣旨。收到圣旨后,身患重病、几近垂死的左宗棠心情愈加沉重,无法平复内心的愤懑。他可能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向朝廷请求在回京的途中能绕道家乡探亲。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然而,他最终没能等到出发的时刻,在福州去世后,才得以归葬故土。
左宗棠的一生:坎坷与传奇 左宗棠的一生是充满了不屈和传奇的。从寒门出发,他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国家危难之际屡立战功。尽管年过花甲,他依然能够抬棺出征,力挽狂澜,直至晚年仍活得风风火火、声名赫赫,堪称“晚清第一硬汉”。1881年2月,收复新疆的功臣左宗棠被朝廷召回京城,任职军机处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主管兵部事务、治河和禁烟。然而,由于他直率的性格与说话风格,往往得罪了朝堂中的不少权臣,难以与他们和谐相处。虽然慈禧太后曾因左宗棠在西北立下赫赫战功,特意在朝堂上表示“30年内不得弹劾左宗棠”,但这段平静并未能持续太久。 左宗棠进京后,慈安太后因健康原因召见了他。她对他的功绩表示肯定,并赠送了咸丰皇帝曾佩戴过的墨镜,这让左宗棠深受感动。甚至因过度激动,他当场泪流满面。然而不久后,慈安太后突然去世,朝廷震动一时。虽然这一事件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慈禧与其有关,但宫中广泛的猜测与左宗棠直言不讳的态度,使得他与宫廷权力的关系愈发紧张。左宗棠公开质疑慈安太后的突然去世,认为其中必有蹊跷,这一言论激怒了慈禧太后。 被贬出京:以硬汉之名与朝堂斗争 左宗棠天生刚烈、不屈服,他的个性让他在朝堂上与各方势力难以共处。1881年,朝廷任命他为两江总督,调任南京。他虽然离开了京城,但两江总督的职务依然使得许多人眼红。然而此时的左宗棠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深受病痛困扰,视力几乎丧失。尽管如此,他依然勇敢地承担起了国家重任,处理重要事务。他在任职初期便请求辞去职务,回家养病,但朝廷没有答应,只给了他几个月的病假。然而,在1883年山东局势动荡时,左宗棠不得不再次出山,亲自前往山东稳定局势。 尽管他一度在山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他的身体也在长时间的奔波中变得愈加虚弱。此时,他再次提出辞官请求,却依旧没有得到批准。接连两次,朝廷在他病重时依然要求他出征,几乎不顾他的身体状况。每当他得到病假,局势一波未平,便急召他回京,几乎不允许他安享晚年。 英雄迟暮:困境中的坚守 1884年8月23日,法国舰队突袭福州马江,炮火轰击福建水师,使得清军损失惨重。此时,朝廷已没有更多能承担责任的人,将东南防线的重担交给了左宗棠。虽然身体几近垮掉,左宗棠依然义无反顾地前往福州,亲自部署防御。他指挥军民抢救沉船、修复炮台,同时派兵突围,试图突破法国的海上封锁,紧急驰援台湾。 尽管他的指挥有效地遏制住了法国的进攻,但在1885年6月9日,朝廷却与法国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这让左宗棠深感愤怒。知悉消息后,他的病情加重,身心俱疲,几乎无法承受这沉重的打击。就在此时,左宗棠得到了可以回乡探亲的批准,但他已经无力再出发,最终在福州病逝。 左宗棠的去世与遗产 左宗棠的去世震动了整个朝廷与民众。尽管慈禧太后因与左宗棠有许多矛盾,内心未必没有怨恨,但她依然赐予了左宗棠诸多荣誉。朝廷为左宗棠举行了盛大的祭典,福州的暴雨和雷鸣仿佛与民众的悲痛相呼应。福州军民无不泪流满面,纷纷哀悼失去了这位为国捧心的英雄。 10月15日,左宗棠的灵柩在朝廷的护卫下回到家乡长沙,沿途的商铺和市场都停业,街头弥漫着哀悼的气氛。左宗棠的家族世代守墓,时至今日,第四代黄志清依旧肩负着守墓的责任。他说:“能够为左公守墓,是我们的光荣和责任!”左宗棠的英名、他的硬骨精神,早已深深印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