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爆发,日军猛如猛虎,气吞万里,而国军的防线却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崩溃。仅仅一周,日军便突破了中条山的全部防线,蒋介石被这一惨败震惊得目瞪口呆,他愤怒地称之为“抗战以来最大的惨败”。然而,正是在这片血与火交织的土地上,有一支被誉为“陕西冷娃”的部队,毅然坚守,将日本侵略者牢牢挡在了潼关之外。这支部队究竟是谁?他们又是如何完成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
自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便对杨虎城所领导的十七路军心生怀疑。十七路军以其强悍的战斗力,曾让北洋军的精锐部队吃尽苦头,蒋介石虽然想彻底除掉这支精锐力量,但又不舍得。于是,他采用了“空降分化”的策略,先是将杨虎城的职务撤掉,把部队交给了孙蔚如。随后,蒋介石将十七路军分割成两部分,只留下了38军,并且将38军派往各地抗日,但没有给予任何补给。蒋介石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这支“叛军”在战场上自生自灭。
1938年,日军攻陷了太原,直指潼关。蒋介石此时终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急忙命令孙蔚如带领38军赶往中条山支援。中条山的地形险要,若失守,日军便能长驱直入,直奔黄河以南。孙蔚如接到命令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带领三万关中儿郎奔赴前线。他们迅速组建了31军团,后来又改编为第四集团军,拉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拉锯战。
第四集团军到达中条山后,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不仅成功地将日军挡在了潼关之外,还以强悍的作战表现让日军措手不及。三年时间里,他们进行了13场硬仗,歼敌无数,屡次打击日军的进攻。这支部队并非易与之辈。在补给不足的情况下,他们通过当地百姓获取资源,缺少兵员时,他们动员群众加入战斗。就这样,凭借着仅仅2万余人的力量,他们在这片土地上顽强抗击日军。
日本人对这支部队深感忌惮与仇恨,视之为“中条山之癌”。为了彻底剿灭这股力量,1939年6月,日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六六战役”,集结了三万多兵力,誓要消除这支“癌症”。然而,战局远没有日军所期待的那般顺利。
“六六战役”一开始,第四集团军的处境异常艰难。他们被困在黄河背后,身处中条山与敌军夹击之间,2万余人的部队几乎四面受敌,形势岌岌可危。正当敌人认为胜利在望时,独立第四十六旅出奇制胜,突然从敌后发起攻击,令日军措手不及。他们迅速端掉了日军的两个炮兵中队和一个后方医院,缴获了大量武器。与此同时,另一个被迫撤退的部队——一七七师,也在关键时刻打破了敌人的阵脚,成功突破重围。师长陈硕儒带领不到三千人的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西突围,打乱了日军的进攻节奏,直至他们一口气收复了八个县城和战略要地。
尽管第四集团军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短期胜利,日军的美梦也因此破灭,但代价却是巨大的。许多英勇的士兵被日军围困在平陆至张峪镇一带,粮草告罄后被俘。日军将他们和无辜百姓赶到黄河边,逼迫他们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否则便被枪杀。死者有的被河水冲走,有的则在岸边被枪决。那时,黄河上漂浮着成千上万的尸体,场面惨不忍睹,至今令人心碎。
尤其是在沙口村东的一片空地上,日军残忍地用刺刀将五百多名被俘的官兵和平民捅死,然后将尸体丢进了河里。根据当年打捞尸体的工作人员回忆,死者的数量高达上千人,男女老少都有。尸体在河中漂浮了好几天,才最终被捞起。这段历史不仅是对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的纪念,也是对战争残酷无情的深刻警示。
尽管面临装备劣势、形势危急,第四集团军依然顽强地抵抗,展现出中国军人的不屈精神。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超凡的勇气,他们在绝境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这种无畏的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