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其子熊申(楚共王)继位。楚共王继位的时候,形势非常好。由于楚庄王的霸业,诸侯大多投降了楚国。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楚共王在舒城召开诸侯会议。诸侯在蜀城会议上追封楚庄王为霸王,楚国霸权达到顶峰。
然而,从周建王二年(公元前584年)开始,楚国的霸权急转直下,其劲敌晋国开始了夺回霸业的征程。周建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楚国与晋国在鄢陵展开战略决战,史称“鄢陵之战”。结果,楚共王率领的楚军惨败,楚国失去了霸主的地位。那么楚共王为何没能保住楚霸王的地位呢?
我个人认为,楚共王未能保住楚国霸权,主要有内外两个原因:一是春秋时期的世界格局虽然进入了晋国两极格局。城濮之战后与楚争霸,楚国综合国力一直弱于晋,直至春秋末年。晋楚两国共发生十一次战争,楚国只赢过两次,都是在楚庄王时期。
楚庄王时期,金国因群臣独裁而陷入内乱。正是楚庄王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成功称霸。但到了楚共王的时候,晋国大臣官员的问题已经得到缓解,他可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争夺外国霸权上。形势对楚国十分不利。可以说,晋国的复兴是楚共王未能保住霸主地位的主要原因。
其次,楚庄王的个人能力在“春秋五霸”中排名第一。楚国争霸的成功与楚庄王的个人能力是分不开的。但这种依靠君主个人能力的争霸有一个缺陷:英雄死了,霸权就衰落了。楚共王虽然不能说是愚王,但他的个人能力却远不如他的父亲。更可怕的是,楚庄王死后,楚国内部也出现了问题。
由于早年被专制的若敖氏强迫担任“醉淫王”三年,楚庄王在后期任命了许多近亲为重臣。所以,楚庄王临终时楚国的诏书尹子忠和司马子范,既是楚庄王的兄弟,又是楚从王的叔父。然而,楚庄王死后,子充、子范凭借血缘和权力,挑起楚国内乱。
子重、子范先是逼迫名臣屈吴(神公无臣)“滋润”晋国,以消除异己,直接导致了吴国的崛起。子重和子凡便开始了互相争斗。两者之间的冲突是楚国鄢陵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楚共王无力克制子重、子范,而吴国的崛起又让楚国后院着了一把火,让他无法集中精力争霸中原。
总体来说,在国力不如晋国的情况下,楚庄王死后,楚国发生了严重的内乱,导致楚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战略困境。内部和外部冲突同时发生。楚共王无力解决楚国出现的各种问题,自然在复兴的晋国面前失去了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