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面临生死,对刘禅留下了一段深情的告别:“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这段话让人们看到了诸葛亮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为政清廉的一面。
然而,有人对这段话产生了质疑,认为诸葛亮拥有800株桑树、15公顷田地,却宣称没有赢财,是在说谎。这引发了一些对诸葛亮清廉形象的质疑,有人甚至将其称为“伪君子”。今天,我们将对诸葛亮的财产进行评估,探讨这些财产在当时的价值究竟如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诸葛亮的收入来源。他的主要收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担任丞相的俸禄,大约每月2000石;二是作为武乡侯,拥有一定的食邑,尽管地处中原,但无法有效供养。可以说,诸葛亮的经济基础相对较为薄弱。
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土地是财富的主要来源。然而,在那个农耕社会,土地大多被世家垄断,而国家财政主要依赖于土地。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平衡利益,颁布了“占田制”,规定一品官员最多可拥有50公顷土地。而诸葛亮只有15公顷,不仅远远低于一品官员的标准,甚至还不如普通的八品官员。这表明,诸葛亮在土地拥有方面并不算富裕。
800株桑树作为经济产业的一部分,其主要用途是生产丝绸,进而制作成蜀锦。虽然三国时期战乱频繁,但各国之间仍有贸易往来,而蜀锦是著名的特产,常常被出口到其他国家。根据桑树的产量,每年能够产出一定数量的蚕丝,再制成蜀锦。即便按照最低的价格计算,这个产业也能带来可观的收入。
然而,即使加上桑树的经济效益,诸葛亮的整体财产依然相对较为有限。其收入主要来自政府的俸禄,而这点收入并不足以支持一个大家庭的生计。与当时其他地位显赫的官员相比,诸葛亮的财富相对较为寒酸。
在今天的标准下,诸葛亮的收入相当于中产阶级,但以他的身份和地位来看,这无疑是较为清廉的表现。相较于那些政府要员在离职后涉足商业,牟取巨额私利的情况,诸葛亮的清白形象更为突出。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所述财产,虽然在当时算不上富有,但也并非草寇。他通过政务和桑树产业的努力,为蜀汉做出了贡献,而这种清廉的形象也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