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朝政、外戚,东汉皇帝为何在南北两宫之间频繁“迁移”?
迪丽瓦拉
2024-11-15 10:43:28
0

原标题:安全、朝政、外戚,东汉皇帝为何在南北两宫之间频繁“迁移”?

在古代时期,皇帝所住的宫殿一般都是富丽堂皇,格局严谨的。皇帝所住的宫殿更能突现出王权的尊严。所以皇帝的宫殿一般都很华丽、气派。当然不同朝代的宫殿在格局构造上,也有着不同时代的神秘色彩。

就比如汉朝所建立的南、北二宫,两宫对峙,在建筑格局上不仅体现了对称美,还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之所以建立两宫,那便是应皇帝之需,让皇帝方便在宫殿中处理事情。下面让我们来探究东汉皇帝为何会在南北两宫之间频繁移居?

(一)皇帝借移居南北宫殿来诛杀擅权外戚

1、和帝移居北宫诛杀外戚窦氏

和帝即位时,才刚10岁,可因为岁数太小,还不能处理朝政。所以宫中的大小朝政都是由窦太后处理。而窦太后并非忠诚于皇帝,而是想找机会谋害皇帝,好让窦家夺取天下。

而年幼的皇帝早就知道了窦家想要篡权夺政,所以一直也在找机会来拔掉窦家这根刺。皇帝为了诛灭窦家,想出了移居北宫的主意。所以在和帝移居北宫后,窦家人也被皇帝一一派人诛杀。最后皇帝铲除了窦家。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皇帝当时要移居北宫,目的就是要摆脱外戚窦家的监视。

因为在当时皇帝的南宫几乎旁边都住着窦家的人,所以皇帝一直被监视着,倘若皇帝这时要杀窦家,窦家一定会做出防备,到那时候,皇帝很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这一点,皇帝心里比谁都清楚。

我个人则认为皇帝做出了非常明智的选择,移居北宫。一是皇帝完美的摆脱了窦家人的监视,二是最为重要的,那便是皇帝移居北宫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如果皇帝在南宫就寝睡觉,而旁边却是个个想要杀害皇帝的人,那皇帝能否在南宫居住?所以皇帝移居北宫的计划非常完美,既保护了自己,也铲除了内患。

2、顺帝移居南宫覆灭外戚闫氏

和帝铲除窦家之后,并没有移居回到南宫,而是一直在北宫居住。而和帝死后,外戚闫氏的权力日益逐渐扩大,皇室更是受到了他们的步步威胁。等闫氏执掌大权以后,直接废除了太子刘保,并将他囚禁了起来。闫氏更是想致刘保与死地。

而在这时候,朝中的大臣们商量着立刘保为皇帝,刘保特别聪明,在逃出后,立刻下令召集虎贲甲士到北宫各门诛杀完闫氏,就这样闫氏被所诛杀。而顺帝清除完闫氏以后,认为在北宫仍然有闫氏的同党,所以为了安全起见,顺帝又搬回到了南宫。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两位皇帝都是因为外戚的影响而移宫,但我个人觉得两位皇帝应感谢能有南北两宫这样的宫殿,这样独特的建筑构式,正是有了南北两宫,两位皇帝才保护了自己,保护了自己的权力。倘若只有一个宫殿,那恐怕两位皇帝会每日受到威胁,而且性命也会不保。

(二)光武帝为什么要定居南宫?

1、定居南宫可能延续了历代皇帝住所于南的规律

对于光武帝为什么要定居南宫,还没有相应的史料去记载。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文献当中来进行推测。据《周礼.匠人》记载,都城一般都是按照“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形式构建的,所以说历代皇帝的宫殿一般都是要建立在国都的南部的,而光武帝刘秀可能也不想打破这个传统方式,所以选择了定居南宫。

而且南宫在历代皇帝中,经常被称为正宫,据《玉海》所描述,说南宫便是宫殿的正门也,是宫中的前殿。

而《后汉书》也记载着,汉朝的许多皇帝都病逝于南宫的前殿,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南宫向来是国都的中心,历代皇帝都居住在南宫,有些住所在南的规律,所以这也可能是光武帝刘秀定居在南宫的原因。

2、南宫的建筑规模可能超过了北宫

再有一方面,便是南宫的建筑规模是远大于北宫的规模的。有很多学者从汉朝建立的宫殿开始探究,都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便是南宫的建筑规模是大于北宫的。因为南宫在汉朝一直以后,都被作为皇帝的正宫。

而我觉得皇帝选择南宫,看重南宫的规模大,跟军士保护皇帝有关。因为南宫的宫殿是要比北方的宫殿大的,所以南宫殿能容下许多军士驻扎,这便可能也是光武帝考虑定居南宫的一个原因。

因为我们可知,皇帝是国家的统治者,所以皇帝的生命也最为重要,所以皇帝身边需要许多勇士去保护他,也必须是昼夜保护。

而在北宫却不能驻扎更多的军士,倘若有外来的敌人闯入或者有刺客行刺,那么北宫的防备力量是相对薄弱的,因此光武帝可能是由于南宫防备力量雄厚而选择定居南宫。

3、光武帝居住南宫方便处理政事

在光武帝统治的时期,许多大臣们都居住在南宫的附近,所以光武帝选择南宫也是方便监视朝廷大臣们的一举一动,当然主要是因为南宫附近都是大臣们的住所,光武帝如果在政事上出现问题,也可及时去处理。

倘若光武帝要定居在北门,那光武帝如果发现问题了,需要紧急时,而大臣们在南门,间隔一定的距离,所以事情可能不会即时被处理。

而光武帝也并不知道大臣们的动向,甚至有奸臣密谋起兵造反,光武帝在北宫也难以收到消息。而如果光武帝在南宫,很容易简单的就能知道大臣们的动向,如果真有居心不轨的人,光武帝也能立刻派兵抓住他。

因此我们可知,光武帝居住在南门,一是更能方便他处理朝中的政事,二是能更让他了解大臣们的动向,以防备意外的事故。

(三)皇权受到极大的威胁,被迫移居

1、何太后与少帝被迫移宫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朝廷各派纷争打的不亦乐乎。其中何氏家族在朝廷中势力最大,但何氏并不忠心于皇帝,更是有着杀死皇帝,占有天下的野心。灵帝在临终前,委托宦官蹇硕定要除掉何氏兄弟,为保皇权威严。

所以之后蹇硕想要发动政变,杀死何氏兄弟。没有想到的是,事情被何氏兄弟听到了,何氏兄弟不仅杀了宦官蹇硕,而且还拥立刘辨为帝。

宫廷斗争愈演愈烈,何氏兄弟与袁绍联手想要清除掉宦官们。而宦官们大部分都居住在南宫,皇帝刘辨当时也在南宫,所以何氏兄弟与袁绍也因为皇帝居住南宫的原因,迟迟不敢动手。但时间久了,两派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

而面对着何氏兄弟与袁绍的威胁,皇帝为保护自己不得不迁入北宫,果然在皇帝迁入北宫后,南宫那边就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皇帝的权力已经受到威胁,何进与袁绍连皇帝的住所都盯的紧紧的,那何况皇帝本人呢。

所以皇帝迁北宫也算是保护自己的一个明智之举,因为南宫发生战斗也是早晚的事,何进与袁绍目的就是要清除宦官,用以来削弱皇帝的权力,更是想在趁机逼迫皇帝下位。虽然皇帝迁入北宫暂时逃离了危险,但是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

2、董卓进京,杀害百姓,烧毁两宫

何进和袁绍做清除宦官的时候做了一个非常愚蠢的决定,那便是让董卓进京。董卓残暴不仁,心狠手辣,早就对国都野心勃勃。所以何进之举,便相当于引狼入室。

董卓进京以后,果然立刻凭借军事力量控制了朝廷,之后董卓更是蛮横无理,杀害忠良,并且直接废除了少帝,立陈留王为皇帝。

董卓开始对百姓下杀手,来到洛阳后,董卓更是无恶不作,百姓们和朝廷大臣都恨不得诛杀董卓。董卓更是想出了狂妄的想法,便是逼迫皇帝迁都长安。

朝廷无法摆脱董卓势力的控制,只能乖乖服从,因此我们可知,皇帝再次被迫移居,而皇帝迁都长安后,董卓对洛阳城里大规模的屠杀,让洛阳城成了一片废墟,两宫也被董卓烧为灰烬。而在那之后,皇帝再无皇权,一直被胁迫着,皇帝也在无居住两宫。

结语:

东汉皇帝在南北两宫之间频繁移居的原因有很多种,我们分析皇帝可能是为了清除想要篡权夺政的外戚,也可能是想要遵循南宫为正的规律,还有可能是面对着强大朝廷奸臣势力的威胁,以及还有很多种原因。

据统计,历时165年,此期间共发生过11次皇帝迁居。汉朝在建造时宫殿就设计两宫,体现出了汉朝皇帝独特的想法,建立两宫是为了以后能够灵活方便的使用居住。果然在之后历代皇帝都得到了许多方便,来回移居也应对了很多紧急的事情。两宫的建立也体现出来汉朝建筑鲜明的时代特点。

参考文献:

《后汉书》

《玉海》

《周礼.匠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瀛寰新谭|谁才是“第三罗马”?... 自公元15世纪起,莫斯科大公以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自居,试图夺取君士坦丁堡,打造“第三罗马”。沙...
原创 潼... 潼关大战是曹操为平定关中地区,与马韩等关中联军的最后决战。 此次战役中,马超作为防守方,又占据地理优...
原创 亚... 武王姬发推翻商朝的统治后,实行分封制度,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而诸侯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
原创 反... 前言:反间计是《三十六计》中的一条计谋,在三国演义中被多人使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反间计主要的特点就...
6卷《荆楚文化史》构建荆楚文化... 6卷近300万字《荆楚文化史》 构建荆楚文化全景图 这是一部“十年磨一剑”的学术著作——共6卷、近3...
黎明“七问”之一:谁研制了开国... 本文转自【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 1949年10月1日15时,北京的开国盛典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
原创 武... 摘要:武田信玄麾下的真田幸隆,是山本勘助引荐的?逻辑上说不通 真田家并不是什么强大的大名,提别是在始...
浙江古代为越国地盘,为何不简称... 清朝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前曾落第,自勉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
原创 开... 开隋九老,战力排名 1、定彦平 武器:绿沉四尖枪。 特点:枪法精绝,神鬼莫测,被称为“双枪无敌将”。...
原创 赵... “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俊)、韩(世忠)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宋孝宗 ...
原创 关... 公元219年,也就是被誉为三国的“魔咒之年”——建安二十四年,对于关羽来说,半年时间,却让他深刻体会...
原创 春... 霸者,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诸侯之长,即诸侯国总盟主。东周末年王室衰弱,各诸侯国国力强盛,有雄心壮志的君...
原创 英... 引言 荆卿重虚死,节烈书前史。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原创 曾... 曾经挽救中华文明的七位伟人,没有他们,就没有华夏文明的复兴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曾有无数英雄豪杰为民...
原创 毛... 在中国历史上,李自成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这位陕西米脂县出来的“闯王”,带领农民军刮起席卷全国的起义风...
原创 老... 老祖宗说过:“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从古至今,有许多令人不解之事,比如韩信,自己的腰间明明挂着剑...
原创 罗...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170期。1943年3月,山东根据地的主要军事将领、八路军115师代师长陈光...
原创 二... 1946年3月,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而这也就标志着美苏冷战拉开了序幕。在此以后,美苏...
原创 明... 少读三国,对诸葛亮六出祁山,既感钦佩,又觉惋惜,尤其对上方谷那场大雨忿忿不平。及至年长,洞悉当时魏蜀...
原创 诸...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出神入化,用兵如神,没有诸葛亮这位优秀的谋士,蜀国恐怕早就奄奄一息了。历史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