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上的第一次|第一位来“央音”任教的苏联专家
迪丽瓦拉
2025-11-10 01:31:24
0

1949年10月,中央音乐学院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是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提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①据此,学校把学习苏联音乐教育先进经验作为一项重要办学方针,一方面选派优秀师生赴苏联学习,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苏联专家来校任教。1954年1月②,苏联声乐专家彼德•米哈伊洛维奇•梅德维捷夫(Peter Michailovich Medvedev,1901.2.10-?)到任。他不仅是第一位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苏联专家,也是中国高校聘请的第一位苏联音乐专家。

第一位来校任教的苏联专家梅德维捷夫

“一个有修养有经验的教师”

梅德维捷夫是一位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他早年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1937年至1950年在苏联国家模范大剧院担任独唱演员,1951年回母校任教。来中国之前,梅德维捷夫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舞台演出和声乐教学经验,而50多岁的年龄,也正值声乐教师的“黄金时期”。

苏联专家梅德维捷夫到职介绍信

在“央音”,梅德维捷夫不仅担任声乐专家,还被聘为院长顾问,不仅要教授声乐专业学生,指导声乐系教学研究和教师进修,还要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苏联经验。梅德维捷夫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除了专业小课,还有集体课和研讨课。他的学生既有汤雪耕、吕水深、王翘鈺、罗忻祖、苏凤娟、朱芳林、陈瑜、李展、林明珍、张光华、李家尧、谢芷琳、梁美珍、姜家祥、陶立玲等中央音乐学院及其华东分院③声乐系的优秀师生,也有杨比德、魏启贤(以上二人后曾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王昆、李同生、孟贵彬等来自中央和军委系统文教单位的声乐专业人士。此外,为了更广泛地传播苏联声乐艺术的先进教学经验,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还组织中央和军委系统的声乐专业教师,分批(两月一期)来中央音乐学院观摩其教学。

梅德维捷夫为杨比德上课

除了在中央音乐学院的专家工作,梅德维捷夫还曾多次赴北京举办音乐会,与首都声乐工作者座谈并对与会歌唱家(包括张权、楼乾贵等)进行专业指导;也曾赴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参加该院声乐系的主科考试,就声乐教学问题与教师们座谈。

梅德维捷夫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亲切友善。据曾为其担任翻译的陈复君教授回忆,为了使翻译工作更加顺畅、高效,专家曾主动为她上声乐课。④而梅德维捷夫的夫人梅德维捷娃,也承担了专家助理和重唱课的教学工作。

梅德维捷夫夫妇(右3、左3)在喻宜萱(右2)、汤雪耕(左2)等声乐系教师的陪同下,游览北京天坛公园,右4为翻译陈复君

教书育人,因材施教

梅德维捷夫的教学,“遵循了俄罗斯现实主义歌唱学派的优秀传统”。他重视思想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他们“不仅是演唱能力的训练,同时也着重艺术修养和品格的培养”。⑤他经常通过业务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学生。例如,他要求学生重视中国歌曲,热爱和尊重民族的音乐”,认为只有把中国歌曲唱好了,“才能成为真正的民族的歌唱家”。⑥他十分重视声乐基本功的训练,但同时也指出,演唱技巧应该服从于艺术所表现的内容,“是方法不是目的”。他反对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的填鸭式教学,要求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自觉的创造性”,去掌握歌唱艺术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他从不空谈声乐理论,而是利用生动的例子和耐心的示范,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他教“呼吸”时,并不单纯地讲肌肉动作,而是用“闻花”“吹灰”“咳嗽”等例子,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的生理现象中,去认识和掌握声乐演唱技巧。他反对教学上的“操之过急”,强调声乐训练要有步骤、有系统,循序渐进。他注重歌唱的科学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出要“个别地对待学生,全面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建议声乐系聘请耳鼻喉科的专门医生,负责检查学生的歌唱器官,治疗嗓音疾病。⑦

梅德维捷夫师生音乐会节目单

此外,他也非常重视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曾指出:“教学的实践说明要特別注意钢琴伴奏,即注意歌唱者和钢琴伴奏的协调。钢琴伴奏者帮助教员发展歌唱者的音乐感,帮助学生体会声乐作品的风格。假如声乐教员钢琴弹得很好,那么为了很好地影响学生,他可以充分运用这个条件。假如声乐教员的钢琴弹得不好,那么他就不应该弹伴奏,以免给学生的听觉以不好的影响。” ⑧

梅德维捷夫夫妇(前排座椅右1、右2)与汤雪耕(前排座椅左1)、沈湘(最后一排右2)、陈复君(翻译,站立第一排右3)等声乐系师生合影

助力“央音”排演首部外国歌剧

在“央音”执教期间,梅德维捷夫还与夫人以及同期在学校任教的苏联指挥家巴拉晓夫一起,指导学生排演了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著名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主要片段)。

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演出剧照

歌剧表演是声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一部歌剧的排演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专业、多领域的分工与协作。苏联音乐学院的歌剧专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成熟的教学体系:一年级设有歌剧欣赏以及形体训练、基础表演等课程;二年级开始学唱宣叙调,加入人物表演内容和人物性格分析;三年级的重点在咏叹调,强化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指定歌剧中的咏叹调;四年级学生进入歌剧工作室(剧场),在专业导演、指挥的带领下,与钢琴艺术指导、管弦乐队和舞美团队等合作排演歌剧。⑨但在当时,中国的歌剧专业教学体系尚未建立。

曾经出演过《伊戈尔王》(鲍罗丁)、《黑桃皇后》《玛捷帕》(柴科夫斯基)、《沙皇的新娘》《雪娘》(里姆斯基-科萨柯夫)、《恶魔》(鲁宾斯坦)、《卡门》(比才)等多部世界著名歌剧的梅德维捷夫,非常希望通过一部歌剧的排演,将自己多年的歌剧表演实践经验传授给中国学生。而为何选择《叶甫根尼•奥涅金》这部俄罗斯古典歌剧(演出其中的第一幕第一、二、三场,第二幕的第二场,第三幕的第一、二场)?担任该剧歌词译配工作的张洪模教授认为:“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作品的人物少,场面比较简单,比较适合我们的演出力量(具备这样条件的还有其它歌剧),而是因为这部歌剧是世界歌剧文献中现实主义的音乐高峰之一。它充满了真挚的感情,它的人物都具有真实而鲜明的性格”。“苏联音乐学院的歌剧专业都选这部歌剧作为教材,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音乐剧院的几代演员都是在这部歌剧的演出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它当然也是学习苏联现实主义歌剧表演艺术的最合适的一部歌剧了”。⑩

音乐翻译家张洪模教授(1926-2020)担任该剧歌词译配工作

在建校初期的办学条件下,无论对于声乐系还是中央音乐学院,排演这样一部外国大歌剧,都是“一个创举”。

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演出入场券和节目单

排演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全剧采用中文演唱(梅德维捷夫希望有更多的中国观众欣赏这部世界著名歌剧)。“要把普希金深刻动人的诗句和柴科夫斯基优美的、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族特色的语调在一定的音符、节奏之内翻译成中国语言,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为此,承担歌词译配工作的张洪模“花了不少功夫,演唱的同学也不断地在咬字和语言的处理上加以改进”。⑪

上图:梅德维捷夫夫妇(后排左6、左4)与定好妆的主要演员、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后排右1为歌剧指挥黄飞立

下图:梅德维捷夫亲自为演员化妆

该剧共有两组主要演员:魏启贤(1956年2月自中央歌舞团调来参加专家班学习)、姜家祥扮演奥涅金,梁美珍、陶立玲扮演塔吉亚娜,李家尧、谢芷琳扮演连斯基。其他参演人员还有毛地、杨惠风、彭佩玫、关立人、吴珏、杨谐和、张光华、温钰泽、陈尚文等(导演:郑天健,执行导演:周星华)。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从未接触过歌剧表演训练,声乐演唱水平也还难以驾驭这样高难度的大型歌剧。为此,在前期的教学中,梅德维捷夫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打牢声乐演唱的基础,还有意识地挑选适合出演该剧的学生,学唱剧中的咏叹调。同时,其夫人梅德维捷娃也在自己教授的重唱课中加入该剧内容。

上图:魏启贤、梁美珍扮演的男女主角

下图:陶立玲扮演塔吉亚娜

开始排练(1955年第四季度)以后,“重唱课增加到十几个小时。专家夫妇不仅亲自教唱,为学生讲解剧情、歌词,分析剧中人物、歌唱的音乐,教授表演动作,有时还参加学生重唱小组的会议”。另外,声乐系还邀请时在作曲系任教的苏联专家阿拉波夫(教授作曲技术理论课)及其夫人多托罗娃(教授歌剧作法课),为演员们详细分析整部歌剧的音乐和人物,并聘请中央实验歌剧院、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团、中央歌舞团、中央戏剧学院等文艺表演院团(校)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舞台形体和芭蕾舞动作的训练,完成舞台布景、道具、灯光、服装、化妆等工作。

梅德维捷夫夫妇指导学生们进行歌剧排练

除了角色演员和合唱队(指挥夏之秋、林青),歌剧的最终呈现也离不开中央音乐学院管弦乐队(由管弦系学生、少数青年教师和少年班学生组成)的积极配合。他们由青年教师黄飞立指挥,与声乐系同步进行排练。

右上图:苏联指挥专家巴拉晓夫指导中央音乐学院管弦乐队进行排练

左图:歌剧指挥黄飞立

经过半年多的紧张排练,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于1956年5月下旬在中央音乐学院礼堂与观众见面。演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这不仅因为它是梅德维捷夫“在我国工作两年多来的成绩的总汇报”,也是由于在新中国的文艺舞台上,几乎还没有演出过外国大歌剧。在首轮演出大获成功后,该剧于6月上旬赴北京进行汇报演出(原定于6月3、4日演出两场,但演出票在两个小时之内即售罄,为满足北京观众要求,又加演两场),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钱俊瑞、刘芝明亲临现场观看。

上图:梅德维捷夫夫妇(左4、右4)与主要演员一起谢幕

下图:汇报演出结束后,各级领导、苏联专家、业界嘉宾和主要演员们合影。第一排左起:黄飞立、巴拉晓夫、刘芝明、梅德维捷夫、钱俊瑞、阿拉波夫、吕骥;第二排左起1-5:喻宜萱、周小燕、魏启贤、梅德维捷娃、梁美珍

通过该剧的排演,不仅使声乐系师生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歌剧表演实践经验,也对“央音”歌剧专业和指挥系的创建(均为1956年),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人民日报》(1956年6月5日第三版)对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演出的报道

梅德维捷夫原计划在“央音”执教两年,后因工作需要又续留半年(至1956年7月)。通过他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声乐系的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其指导的学生罗忻祖和苏凤娟、杨比德,亦在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古典歌曲比赛中(1955年4月于波兰举行)分别获得第四、第五名的好成绩。对此,时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喻宜萱教授曾给予高度评价。她认为,梅德维捷夫的“教学是全面的、踏实的、启发式的”,他“不仅在业务上有很高的修养,而且在工作态度上也是我们的模范”。⑫

梅德维捷夫结束专家工作回国前,接受表彰(下图左1为时任学院副院长吕骥)

在梅德维捷夫之后(至1960年),又有声乐专家库克琳娜,指挥专家巴拉晓夫,作曲专家阿拉波夫(兼任院长顾问)、古洛夫,音乐史专家康津斯基、别吉章诺夫,小提琴专家米基强斯基、马卡连柯,钢琴专家塔图良、克拉芙琴科,大提琴专家契尔沃夫(另有钢琴专家谢洛夫被派往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期间曾来中央音乐学院短期讲学3个月)等十余位苏联专家来校任教(聘期一年至两年)。除了专家本人,他们的部分家属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如梅德维捷夫、米基强斯基、阿拉波夫、塔图良、契尔沃夫、康津斯基、古洛夫、别吉章诺夫的夫人和克拉芙琴科的母亲,曾教授小提琴、钢琴、歌剧作法、名作赏析、重唱、俄语等课程,承担钢琴伴奏等工作)。苏联专家在教授欧洲古典音乐及苏联与东欧各国的现代音乐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除了教学和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他们还指导各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帮助学校建立了一批新专业(如音乐学、指挥、基本乐科、歌剧、室内乐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来校任教的苏联专家

虽然“以俄为师”、“一边倒”地学习苏联音乐教育经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无可选择的选择”,但苏联专家在思想教育、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给予中央音乐学院的指导和帮助,也是实实在在的。

这段特殊的历史,不应被遗忘。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

②关于梅德维捷夫的确切到校时间,还有“1953年12月”(见喻宜萱《介绍苏联声乐专家彼•米•梅德维捷夫》,《人民音乐》1955年第4期)和“1954年5月”(见王震亚《苏联专家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等说法,本文采用“1954年1月”,主要是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为其办理的苏联专家到职介绍信(中央音乐学院档案:1954-专-70)上写的时间。

③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于1956年11月20日改称上海音乐学院。

④陈复君:《回望——从难童到教授的岁月》,第143页。

⑤魏启贤:《梅德维捷夫同志鼓舞了我的信心》,《人民音乐》1957年第11期,第25页。

⑥《苏联声乐专家梅德维捷夫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的教学原则》,汤雪耕整理,《人民音乐》1955年第08期,第18页。

⑦《1954年本院声乐顾问梅德维捷夫同志专家工作检查总结报告》,中央音乐学院档案1956-专-71。

⑧梅德维捷夫、陈复君:《歌唱者的培养和声音的训练——中央音乐学院顾问、苏联声乐专家梅德维捷夫在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学研究会上的报告》,《人民音乐》1955年第04期,第22页。

⑨据曾留学苏联的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郭淑珍教授回忆。载周莲娣著《生命在歌唱——郭淑珍艺术生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9年,第91页。

⑩张洪模:《﹤叶甫根尼•奥涅金﹥的演出》,《人民音乐》1956年第06期,第15页。

⑪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通讯组:《学习掌握歌剧艺术——记歌剧﹤奥涅金﹥的排演》,《人民音乐》1956年第06期,第16页。

⑫喻宜萱:《介绍苏联声乐专家彼•米•梅德维捷夫》,《人民音乐》1955年第04期,第23页。

主要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主编:《中央音乐学院院史1950-1990》,内部资料。

2、张辉:《苏联专家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始末》,硕士学位论文。

供稿:档案馆(校史馆)

文:宋学军

校对:李梅

设计:谢晓昀

责任编辑:邸思木雅

近期发布

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琴屿论道”全国11所音乐学院系主任交流会在厦成功举行

独家专访“金钟之星”|中央音乐学院获奖选手

2025嗓音、医学、言语与歌唱论坛(VMSS)即将在我校隆重举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粤港澳全运会)十五运会开幕式... 中新社广州11月9日电 (记者 程景伟)9日晚,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源自两千多年前的青铜句...
原创 金... 南宋能够长期存在并抵抗外敌,主要是由于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北宋灭亡的动荡时期,南宋没有表现得过于脆...
明代丨唐寅《事茗图》卷高清欣赏 《事茗图》卷 明 唐寅 纸本设色 31.1cm×105.8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引首有文征明题“事...
原创 清...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汉族一直是主流民族,文化也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存...
原创 诸... 在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草船借箭”是一个经典且引人入胜的故事。诸葛亮带领草船,冒着曹军的重重威...
原创 夺... 在三国时期的汉末,荆州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关键地区。公元219年,当时担任荆州守将的关羽发起了北伐襄...
原创 吕... 说到吕布,这个名字可以说是人人都知道。他是东汉末年最著名的将领之一,以勇猛无敌的形象深入人心,常常被...
再现抗战烽火中的教育坚守:中国...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撕裂了沈阳的夜空。此后,东北大学被迫流离,转徙北平、西安,成为...
原创 他... 谢富治,这位曾经的开国上将,在生前是荣誉满身、光辉灿烂,但死后却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他的生前和死...
原创 温... 温铁军教授有个很形象的说法,叫“被扒了两层皮”。这听着像是在诉苦,但其实远不止于此。 上世纪90年...
原创 萧... 1973年,在一次整风大会上,萧克将军作了深刻的检讨,他坦言自己一生中有三次站错队。 那么,这三...
原创 1... 1895年,李鸿章捧着刚签署的《马关条约》,眼中满是泪水,站在慈禧面前。他为国家付出了自己所有的尊严...
原创 诸...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之后他的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正是有了诸...
校史上的第一次|第一位来“央音... 1949年10月,中央音乐学院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是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原创 盘... 众所周知,学历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但在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创下新低的背景下,学历的作用显得有些无力。...
原创 历... 在中国历史上,昭这个字通常出现在那些短命的皇帝的谥号中,尤其是在一些朝代末期的君主身上。例如,汉昭帝...
原创 周... “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周公瑾——一位风度翩翩、胸怀...
原创 台... 一场在特殊地点的演讲,引发岛内各方关注。郑丽文选在马场町这一见证过往黑暗历史、承载特殊意义之地发声,...
原创 清...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
原创 赵...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以常胜将军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的战绩和声誉几乎无人能及。虽然“常山赵子龙”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