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昭这个字通常出现在那些短命的皇帝的谥号中,尤其是在一些朝代末期的君主身上。例如,汉昭帝、北齐孝昭帝等都拥有这个美好的谥号,但他们的在位时间都相当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昭帝(即明仁宗),他的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基于这种背景,昭宗作为庙号并不显得特别高贵,反而常常是悲情皇帝的象征,尤其是在王朝即将灭亡之际,昭宗通常用来纪念那些在困境中终结自己命运的君主。 一、唐昭宗 李晔(867年3月31日—904年9月22日),原名李杰、李敏,唐朝的第二十任皇帝(即位时间为888年4月22日—904年9月22日),他是唐懿宗李漼的第七子。李晔不仅擅长书法,还非常重视儒学,他气宇轩昂。咸通十三年,李晔被封为寿王,并取名杰。文德元年(888年),他被任命为皇太弟,改名为敏。后来,在杨复恭的支持下,他成功登基称帝,并于次年更名为晔。
李晔即位后,尊重朝廷大臣,努力施政。他发动了平定四川的陈敬瑄和河东的李克用的战争,成功削弱了田令孜的势力,并给李克用以重创。然而,唐朝的禁军损失惨重,导致朝廷的兵力无法有效支撑,渐渐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尤其是宣武节度使朱温逐渐强大,最终成为了中原的霸主,这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在李晔的后期,他始终受制于宦官李茂贞和朱温。 到了天祐元年(904年),李晔被朱温所杀,享年三十八岁。他的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为昭宗(曾一度改为恭灵庄闵孝皇帝,庙号襄宗),葬于和陵。唐昭宗的命运令人感到惋惜,因为他尽了最大努力,却无法改变唐朝的灭亡。 二、金昭宗 完颜承麟(1202年—1234年2月9日),本名完颜呼敦,金朝末代皇帝,出生于大兴府(即今天的北京市),是金世祖完颜劾里钵的后代。天兴三年正月,金哀宗完颜守绪决定将皇位传给完颜承麟,而完颜承麟在即位大典的前一天完成了传位仪式。然而,就在典礼未完结之际,宋蒙联军已攻入金朝的都城。完颜承麟迅速组织部队迎战,但不幸死于乱军之中。据史学家推测,完颜承麟在位的时间不到一个时辰,因此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完颜承麟被追谥为金昭宗。 三、元昭宗 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1370年—1378年),是北元的皇帝,蒙古帝国的第16代大汗,元惠宗(顺帝)的长子,母亲是高丽贡女奇皇后。爱猷识理答腊小时候接受了儒学教育,并于至正十三年(1353年)被册封为皇太子。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惠宗和太子发生内战,太子联合扩廓帖木儿一方取得胜利,并与元惠宗达成和解。但随后他又与扩廓帖木儿发生冲突,元朝因此陷入内乱。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的军队攻入大都,元昭宗和元惠宗一同逃往上都,后来又逃至应昌。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元惠宗去世,元昭宗继位。不久后,明军攻破应昌,元昭宗逃至和林,并改元宣光。 在元昭宗在位期间,他尽力恢复元朝的国力,重新启用了扩廓帖木儿,成功击退了明军的北上。然而,元朝并未能够恢复中原,局势依旧是南北对峙。最终,元昭宗于宣光八年(1378年)四月去世,庙号为昭宗,汗号为必里克图汗,由脱古思帖木儿继位。四、南明昭宗 朱由榔(1623年—1662年),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孙子,桂端王朱常瀛的儿子,明思宗朱由检的堂弟。他是南明的皇帝。朱由榔最初被封为永明王。明朝灭亡后,朱由榔继承了桂王的封号。隆武二年(1646年),在广东肇庆担任监国时,他建立了永历政权。同年12月,在面对清朝大军的追击下,朱由榔逃往广西梧州。之后他流亡了多地,直到永历六年(1652年),他又在原大西军将领孙可望的带领下,来到贵州的安隆。 在安隆,朱由榔完全被控制,成为傀儡皇帝。他曾试图逃脱,但始终未能成功。永历九年(1655年),他在李定国的护送下逃到云南。永历十二年(1658年),清军分三路进攻西南,夺取了贵州、云南,朱由榔再次逃亡,最终逃至缅甸。 永历十六年(1662年),朱由榔被缅甸国王莽白献给吴三桂。同年,他在昆明被绞死,葬于贵州都匀高塘山的永历陵,庙号为昭宗。朱由榔在南明的皇帝中,因性格优柔寡断、胆小怕事,被认为是一个扶不起的天子。在逃亡过程中,他曾多次被迫流亡各地,共逃亡了十六次,这也使得当时的人们称他为走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