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富治,这位曾经的开国上将,在生前是荣誉满身、光辉灿烂,但死后却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他的生前和死后,犹如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象征着新中国历史中的两个不同阶段。1972年寒冬时节,在一月和三月间,八宝山革命公墓响起了两次哀乐,悼念两位逝去的国家领导人:陈毅和谢富治,他们分别在1972年1月和3月逝世。
1972年1月6日,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外交部长、元帅陈毅因病去世。紧接着,3月26日,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公安部长、开国上将谢富治也因病离世。若不算其他如刘少奇、贺龙、陶铸等人在文革中默默去世的情况,这两位是自文革以来,首次在报纸上公开宣布死讯的最重要人物。 陈毅和谢富治,这两位领导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在他们曾经担任的职务上:他们都曾是总理,都曾领导过重要部门,一个负责外交、一个负责国内治安,两人都曾是政治局委员。而且,二人都罹患了相似的病症:1970年,陈毅被确诊为肠癌,谢富治则被确诊为胃癌。然而,从两人患病到去世的过程来看,他们的境遇和政治地位却有着天壤之别。陈毅在去世前被指控为二月逆流的黑干将和右派,而谢富治则被誉为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核心成员之一。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两位的吊唁仪式和悼词,也能发现其中明显的差别。举个例子,毛主席突然亲自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并破例改变了中央原定的规格,给了陈毅一个不同寻常的丧礼,这是十年间唯一一次有这样的殊荣。而谢富治的追悼会并没有这种特殊待遇,但他在其他方面却收获了不少好处。 谢富治的追悼大会举行时,天安门广场和新华门等地都降下了半旗以示哀悼,但陈毅却没有得到这种待遇,这显然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毕竟,陈毅也是开国元帅。再看两人悼词的内容,差距也很明显。两人的悼词都由毛主席和中央审定,周总理亲自宣读。陈毅的去世被评价为我党我军的一大损失,而谢富治的则被称为我党我军的一个重大损失。此外,陈毅的个人评价比较通用,任何普通党员的评价都可以用,而谢富治的评价则显得特别华丽,几乎是专为他量身定制的,称他为亿万中无一的人物。这种褒贬之分可谓泾渭分明。如果没有毛主席最终决定亲自参加陈毅的追悼会并为他作最终定论,谢富治的上将荣誉可能会远远超越陈毅的元帅荣誉。正如少奇同志所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所谓的盖棺定论,其实也只是当时的看法。 1980年10月16日,中央指出谢富治的问题,批评他政治品质恶劣,参与阴谋活动,犯下严重罪行。于是决定撤销对他的悼词,并开除其党籍。最终,谢富治还是走上了历史的审判台,接受了人民的公正审判。 谢富治,这位曾经的文革英雄,在1966年之前,几乎没有人能看出他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他出身贫苦,曾做过木匠,投身革命后,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建国后的工作中,他都为党和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许多人记得他是个谦恭诚实的人。 那么,为什么在文革那短短的六年里,谢富治的命运与陈毅完全不同,走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呢?是文革让一些坏人的真面目暴露出来,还是文革让一些本来不错的人走向了反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