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的汉末,荆州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关键地区。公元219年,当时担任荆州守将的关羽发起了北伐襄樊,没想到遭遇了东吴的突袭。在失去荆州后,关羽带着几十名随从拼命突围,一路逃到了距离益州边界不远的临沮。但命运弄人,关羽最终还是被东吴的马忠设伏捉拿,并最终和长子关平一起在临沮被杀害。
关羽之死,让刘备心中充满了愤怒与仇恨。为了替亲兄弟复仇,刘备集合了蜀汉的精锐军队向东吴发动进攻。虽然最终在东吴大将陆逊的指挥下蜀军失败,但这场战斗仍然给孙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于是问题就来了,既然孙权通过夺取了荆州,已经获得了相当的利益,为什么他还要亲自下令杀害关羽呢? 首先,曹魏的大臣刘晔曾分析过,他认为:“关羽和刘备的关系,比父子还深;关羽死后,刘备肯定会发动战争报仇。如果刘备不报仇,那他的威信会受到很大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孙权之所以决定杀掉关羽,并不是单纯为了夺荆州,而是因为他知道,关羽一死,刘备一定会举兵复仇。这个结局孙权早已预料到,所以他认为与刘备的彻底决裂已经不可避免。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孙权的目标不仅仅是荆州,而是整个荆州的控制权。他要通过杀关羽来进一步巩固与曹操的联盟,向曹魏示好。 回顾历史,早在208年,孙权与刘备便结成了联盟,并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击败了曹操。然而,围绕荆州的争夺,孙刘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张。特别是在215年,孙权和关羽曾几乎爆发冲突,原因是刘备主动割让了部分土地,才勉强平息了矛盾。可是,孙权并不满足于仅仅拥有荆州,他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孙权真正的目的是掌控整个荆州地区,因此,他决定与曹魏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谋求更大的战略利益。 在建安二十二年春,孙权与吕蒙商议着如何收回荆州,并开始积极备战。同时,他派遣了都尉徐详前往曹操那里,表达了归降的意图,曹操接受了他的请求,两方重新建立了姻亲关系。此时,关羽的北伐襄樊行动尚未开始,孙权和曹操的合作已经悄悄形成。 关羽被杀后,孙权将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这不仅是孙权与刘备彻底决裂的象征,也是他向曹操示好的实际行动。更重要的是,孙权之所以选择与曹魏结盟,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孙权希望通过与曹魏建立更紧密的关系,确保在与蜀汉开战时,曹魏不会支持蜀汉。尽管东吴地势险要,长江天险让它易守难攻,但单靠东吴的力量,依然无法同时应对曹魏和蜀汉的双重威胁。其次,孙权通过与曹操结盟,希望借曹魏的力量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那时,曹操已经是北方的霸主,而刘备也凭借诸葛亮和马超等人的支持,成为了汉中王。而孙权,虽然早在建业称帝,但在东汉朝廷中的职位依然低微,仅是讨虏将军和会稽太守,这显然无法满足他庞大的政治野心。通过杀害关羽,孙权成功向曹操示好,也获得了东汉朝廷的认可。公元220年,曹操通过汉献帝上表,正式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并且假节兼荆州牧,正式承认了孙权对荆州的占领,并授予了他南昌侯的爵位。这一系列政治动作标志着孙权彻底融入了曹魏的政治体系。 最后,孙权杀害关羽的背后,折射出他消除所有潜在威胁的决心,展现了他独占江山的野心。在拿下荆州后,孙权并没有停下扩张的步伐,他将目光投向了益州,并任命周泰为汉中太守。值得注意的是,汉中地区当时仍由刘备控制,这一举动显示出孙权意图彻底消灭蜀汉,控制长江以南的全部领土。 早在建安十五年,孙权就批准了周瑜提出的征伐益州的战略计划。尽管周瑜因病去世,未能执行这一计划,但孙权对益州的渴望并未改变。益州是东吴上游的战略要地,也是孙权与曹魏分割天下的关键所在。因此,孙权和周瑜一样,都希望通过占领益州来进一步增强东吴的实力。这些历史事件和背景反映了孙权在三国时期复杂而深远的政治谋略。他不仅要确保自己的权力稳固,还要应对来自曹魏和蜀汉的压力。通过与曹魏的联盟及一系列战略决策,孙权最终在东吴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