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在一次整风大会上,萧克将军作了深刻的检讨,他坦言自己一生中有三次站错队。
那么,这三次站错队具体是什么情况呢? 第一次站错队,发生在1929年的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当时萧克没有站在毛主席一边。那次大会上,毛主席和朱德在红四军的发展方向上存在分歧。毛主席主张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认为红四军的前委既要负责党务,也要负责军事;而朱德则认为,前委的权力不宜过大,只需管党务,军事应由军委负责。双方争论非常激烈,互不相让,连陈毅都一时不知该支持谁。最终,经过投票,大多数人支持了朱德,将毛主席的红四军前委书记职务撤销,改由陈毅担任。这一结果让毛主席非常生气,以身体不适为由离开了红四军。在这件事上,萧克选择了站在朱德一边,没有给毛主席投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林彪坚定地支持毛主席,认为毛主席的观点才是正确的,这使得毛主席对他十分感激,日后也对林彪予以重用。后来,陈毅去中央向周恩来汇报了会议情况,周恩来经过分析后认为毛主席的意见才是正确的,并让陈毅请毛主席回到红四军继续领导,才化解了这次纷争。由此可见,萧克虽有站错队的情况,但并非唯一,大多数人,包括朱德、陈毅,责任更大,因此这件事并不能说明萧克有严重问题。而且毛主席为人大度,即便是对朱德和陈毅也能冰释前嫌,自然不会因萧克这样一个相对不重要的人耿耿于怀。 第二次站错队,发生在长征期间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当时萧克没有明确批评张国焘的错误路线。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野心膨胀,不同意中央提出的北上抗日决策,带领部分部队单独南下。1936年6月,贺龙率红二军团,萧克率红六军团抵达四川甘孜地区,张国焘派人迎接他们,并向红二、红六军团干部宣传中央北上决策错误,要求大家支持自己继续南下。当时,红六军团的电台坏了,长期与中央失去联系,不清楚中央与张国焘的分歧情况。出于谨慎,萧克没有表态,既没支持中央,也没支持张国焘。直到见到朱德后,朱德揭露了张国焘分裂中央的阴谋,大家才明白事情真相。在朱德和贺龙主持下,张国焘被公开批评,并被命令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师。上世纪80年代,萧克与一位老部下谈起此事时说:当时我不了解长征会师后的具体情况,我们六军团只有一部电台,经常坏,又因战斗紧张,几乎没和中央联系,所以对张国焘说的话没有表态,也就没批评他错误,这是不是‘站错队’?老部下说:你没表态算什么站错队呀?萧克笑着回答:现在不是有一种说法,叫作不表态的表态吗?老部下又问:你们不是个别谈话吗,别人也不可能知道啊?萧克又笑着说:现在不是还有一种说法吗,叫没有不透风的墙嘛! 第三次站错队,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这里就不多展开。1955年授衔时,萧克本有资格被授大将军衔,但最终只获得上将军衔。很多人认为,这与他革命年代的两次站错队有关,使他错失大将军衔。但实际上,这只是外界猜测,授衔并不会因为这些小事而改变。萧克被授上将军衔的主要原因是高开低走:早期职务很高,但后来发展不顺,失去了授大将资格。土地革命时期,萧克是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抗战时期为八路军120师副师长,这些资历足够授大将。但到解放战争时期,他最高职务仅是第四野战军参谋长,相较其他野战军参谋长,并无优势。 建国后,萧克仅担任国防部副部长、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相当于上将级别。1955年授衔时,依据主要是当时的职务和级别:国防委员会十大元帅都是副主席,十大大将都是委员,而萧克既非副主席也非委员,自然无缘元帅和大将。同时,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已有许多上将,如许世友、王震、邓华、萧华、宋任穷、宋时轮、吕正操、张爱萍、陈再道、陈锡联、陈明仁、杨成武、杨勇、杨得志等,而萧克不在其中,可见当时他地位已较低。因此,萧克授上将,是由其职务和级别决定,而非所谓站错队。 参考资料:《萧克回忆录》《炎黄春秋》《青年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