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和大家分享了关于湖南邵东团山禹氏家族后裔、近代名人禹之谟的故事。许多乡亲听后纷纷与我讨论,他们普遍觉得,禹之谟真是命运多舛。如果他没有英年早逝,活到中华民国建立之后,凭借他在同盟会中的资历和背景(既是最早的会员,又曾担任湖南分会首任会长),他很有可能会成为湖南省的省长(都督)。与后来的谭延闿、程潜等人相比,虽然他们名声显赫,但与禹之谟的履历和资格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这位老乡的看法其实有一定道理。然而,历史中没有“如果”,只能留下遗憾。尽管如此,他的话却让我深思谭延闿的一生。于是,我整理了一些我对谭延闿的看法,写成了这篇文章。
很多人称谭延闿为民国时期的“第一完人”,这话的理由显而易见:
首先,谈到出身,他的父亲谭钟麟是一位科举出身的正途进士,曾担任过户部左侍郎、工部尚书、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重要职务。这让谭延闿从小便站在了一个非常高贵的起点,堪称名副其实的官二代、贵公子。
其次,谈到学历,谭延闿24岁便通过科举会试,名列第一,成为会元。这一成就不仅打破了湖南在清代两百多年里没有会元的历史空白,还因为他与谭嗣同同姓,原本有机会成为状元,最后却降为二等进士。
再者,谈到从政,谭延闿曾担任过民国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和行政院长,达到了权力的巅峰。
此外,在艺术方面,谭延闿也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楷书堪称独步天下。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尤其擅长湘菜,他创作的祖庵湘菜至今仍然传颂。
这些都是他卓越成就的标志,确实值得称道。然而,在我看来,谭延闿最为过人之处并非这些显赫的功绩,而是他对官场权谋的深刻理解,精于见风使舵,总能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保全自己。他是一位非常擅长官场博弈的“官精”。
那么,谭延闿到底有多精于官场呢?他在清朝末年的官场表现以及在民国初期与程潜、赵恒惕等人争权夺位的事情我这里不再赘述,重点讲一下他当上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后,主动让位给蒋介石的决断。
在民国初期,谭延闿积极追随孙中山,获得了国民党的支持,步步高升。1926年1月,他被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3月担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4月成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7月,他再次代理国民党中央党部主席。1927年9月,宁汉沪三方在上海成立了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谭延闿担任大会主席。1928年2月,他成为南京国民政府主席。
从1926年1月到1928年10月,谭延闿的政治生涯达到了巅峰。但面对蒋介石的崛起,谭延闿选择了明智的退出。当时,蒋介石凭借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稳固了军权,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等人,逐步统一全国,他的威望和权力远远超过了谭延闿。谭延闿清楚地知道自己与蒋介石的差距,因此主动提出让位。
面对谭延闿的辞职,蒋介石起初虽然表现得谦让,但谭延闿早已看透了其中的弯弯绕绕,于是果断公开辞去职务。最终,蒋介石于1928年10月顺利登上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位置,而谭延闿则继续担任行政院长,直到去世。
谭延闿去世后,蒋介石十分感念他生前的“识时务”,特意安排了盛大的丧事,并将谭延闿安葬在中山陵孙中山墓旁,规格几乎等同于帝王。更有传闻称,谭延闿临终时曾托孤给蒋介石,拜托他照顾自己的小女儿谭祥,蒋介石也确实履行了承诺,后来为谭祥物色了一个丈夫,那人就是国民政府一级上将陈诚。
蒋介石一生宠臣无数,但他对陈诚的宠爱与信任几乎达到了极致。蒋介石在败退至台湾之前,便已决定将陈诚安排为台湾省长,交由他打理台湾事务,几乎将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了陈诚。此后,蒋介石还任命陈诚为台湾当局“行政管理机构”的院长、副领导人,并让他担任国民党副总裁。
综合来看,谭延闿无疑是一个“高人”,他在学术、官场、艺术等方面均有极高成就,堪称人生赢家。而他对自己死后事务的周到安排,也体现出他非凡的智慧和精明。所托之人也都知情并照料得当。然而,命运却是他无法掌控的东西。1930年9月,谭延闿在南京检阅部队时,突发脑溢血倒地,最终年仅50岁便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