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一个省,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陕西、河南这些古都扎堆的地方。
可真要论起关键时刻救国救民的本事,四川这块地方绝对排第一。
从公元前316年秦国拿下这片土地开始,每次中原王朝遭遇灭顶之灾,四川都能站出来当救命稻草。
一个省为何能在2200多年里反复拯救中华?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公元前316年,秦国正琢磨着怎么吞并六国。
朝堂上吵翻了天,大将张仪主张直接攻打韩国,打开东出的通道。司马错却提了个让人意外的建议——别急着往东打,先拿下西边的蜀国。
秦惠文王开始还犹豫,觉得蜀国那么远,山路又难走,值得吗?司马错给他算了笔账:韩国确实离得近,可打下来也就是多块地盘,粮食不够、人口也少。
蜀国就不一样了,成都平原水土肥沃,粮食产量高得吓人,山里还有铜矿铁矿,取之不尽。
更关键的是,四川四面环山,进去难出来也难,拿下来就是个天然保险柜。
秦惠文王被说动了心,派司马错带兵翻越秦岭南下。蜀王哪里见过秦国这种正规军,几个月就被打得稀里哗啦。
秦国拿下四川后,立马干了件大事——往四川迁移大量人口,开垦荒地。到了秦昭襄王时期,又派水利专家李冰去修都江堰。
李冰这个工程简直是神来之笔。岷江水患几千年没人治得了,他带着儿子研究了好几年,想出个"分流"的办法。
在灌县那个位置修了个鱼嘴分水堤,把江水一分为二,再挖飞沙堰、修宝瓶口,让洪水该泄的泄,该留的留。
这套系统修完,成都平原立马变了样,旱涝保收,一年三熟。
从此四川有了"天府之国"的名号。秦国统一六国的时候,关中的军队吃的粮食、用的武器,很大一部分都是四川运过去的。
四川这个大后方,让秦国打仗不用担心补给,这才是秦国能横扫六国的真正底气。
秦朝灭亡后,项羽分封天下,把刘邦打发到汉中和巴蜀。项羽觉得这地方偏僻,刘邦去了就出不来了。刘邦当时气得要死,手下人也都想撤。
萧何却看出了门道。他跟刘邦说,这地方看着偏,可粮食够吃、人口够用,四面都是山,谁也打不进来。
咱们在这里休养生息,等项羽在外面打得焦头烂额,咱们再杀出去,天下就是咱们的。
刘邦听了萧何的话,在汉中待了下来。
韩信出了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表面上派人去修被刘邦烧掉的栈道,实际上带着主力部队从陈仓小道杀出去,打了项羽一个措手不及。
刘邦就是靠着四川这个基地,一步步把项羽逼到乌江边上。
400多年后,又来了个刘备。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前半辈子到处流浪,被吕布打、被曹操追,差点连老婆孩子都保不住。
诸葛亮给他出主意:益州刘璋软弱,拿下益州,占据长江天险,北可攻关中,东可图荆襄,这才是成就帝业的根基。
公元214年,刘备进入成都,正式建立了蜀汉政权。
诸葛亮把整个四川经营得井井有条,屯田积谷、练兵铸甲,硬是把蜀汉这个最小的国家,撑了40多年。
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虽然没成功,可每次出兵粮草充足、装备精良,靠的就是四川这个大本营。
两个刘姓皇帝,一个开创了汉朝400年基业,一个撑起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四川都是他们最大的本钱。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唐玄宗在长安待不住了,带着杨贵妃一路逃跑。
到了马嵬坡,军队哗变,逼着唐玄宗杀了杨贵妃。玄宗哭着继续往西南跑,最后进了四川。
成都接纳了这个落魄的皇帝。四川当时经济发达,粮食管够,玄宗在这里喘了口气,开始调兵遣将平叛。
“安史之乱”打了八年,朝廷的军费、粮草,三分之一都是四川出的。唐朝能撑过这场大乱,四川功不可没。
那时候吐蕃和南诏也不老实,经常从西边和南边骚扰四川。韦皋在四川当节度使,一边给朝廷输送物资,一边抵挡外敌入侵。
他在四川干了21年,大小仗打了几十场,硬是把吐蕃和南诏挡在了四川之外。四川不仅救了唐朝的命,还守住了大唐的西南边疆。
到了南宋,四川的作用更大。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宋室南迁。蒙古人崛起后,又开始打南宋。南宋偏安一隅,可四川这块地方成了抗蒙的前线。
四川军民在余玠等人的带领下,修建了大量山城要塞,用"川中八柱"的防御体系死死顶住了蒙古军队。最著名的是“钓鱼城之战”。
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亲自带兵攻打钓鱼城。守城的王坚带着几千军民,守了五个月,蒙哥被炮石击中,没几天就死了。
蒙哥一死,蒙古内部争夺汗位,已经打到埃及的蒙古西征军赶紧撤回去。
历史学家说,钓鱼城这一仗,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格局,很可能救了中东和欧洲的文明。
四川军民守钓鱼城36年,直到南宋彻底灭亡才投降。这种死守的劲头,让蒙古人都佩服。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四川一夜之间成了抗战的大后方。
四川当时还是军阀割据,刘湘、刘文辉这些人本来互相打得不可开交。日本人一打进来,这些军阀立马团结起来。
刘湘在出川誓师大会上说:"抗战事关民族存亡,四川人从来不怕死。"他带病出川,没多久就病死在前线。
川军出川参战的人数,占了全国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
350万川军,最后活着回来的不到一半。64万四川子弟兵死在抗日战场上,几乎每个县都有整连整营的人再也没回来。
淞沪会战,川军打得最惨烈。第二十军团几个师在罗店、月浦一线,跟日军拼刺刀。
子弹打光了用刺刀,刺刀折了用枪托,枪托砸烂了用拳头。整个军团打到最后,活下来的不到三分之一。
枣宜会战,川军第33集团军守襄阳。日军火力猛,川军武器差,可没一个人退。
师长郑作民在战斗中阵亡,副师长陈元亮接着指挥,他也死了,团长再上。一个团打到最后只剩几十个人,还在坚守阵地。
有个故事特别让人感动。安县农民王建堂把儿子王正廷送去当兵,给儿子一面白布旗,上面用毛笔写了个大大的"死"字。
旁边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这面"死字旗"现在还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王正廷带着这面旗上了战场,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可千千万万的川军战士,真的用身体裹着这种精神,埋在了异乡的土地里。
四川还承担了大后方的所有重担。军工厂迁到重庆,兵工生产靠四川。战争难民涌入四川,救济灾民靠四川。
全国的大学搬到四川,培养人才还是靠四川。八年抗战,四川出钱出粮出人,把家底都掏空了。
重庆大轰炸,日本飞机轮番轰炸了五年多,死伤几万人。
四川人没有被炸怕,反而越炸越硬气。防空洞里办学校、开工厂,日本人白天炸,四川人晚上就修。
四川这个地方——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易守难攻。
中华民族2200多年来,每次碰上生死存亡的关头,四川总能站出来扛起重担。
秦国靠它统一天下,汉朝、蜀汉靠它建立根基,唐宋靠它度过危机,抗战靠它打出最后的胜利。
四川人的血性和牺牲精神,早就融进了中华民族的骨子里。这个"战略备份区"的称号,四川当之无愧!
信息来源
1. 《史记·秦本纪》《华阳国志·蜀志》
2. 《汉书·高帝纪》《三国志·蜀书》
3.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至二百二十
4. 《宋史·余玠传》《续资治通鉴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