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中国,建立了强大的汉朝,而吕雉则成为了汉朝的皇后。更重要的是,刘邦去世后,吕雉实际上掌握了大权,成为汉朝的实际掌控者。虽然汉惠帝刘盈名义上是皇帝,但他年幼且缺乏实权,实际上很多决策都由吕雉来做。
刘邦去世后不久,匈奴的冒顿单于率领着几十万大军,试图侵袭汉朝边境,甚至还向吕雉发出侮辱性的言辞。幸运的是,吕雉展现了她的远见与深谋远虑,巧妙地用一封信平息了这场危机,这一事件也显示了她非凡的政治手腕和智慧。那么,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秦朝灭亡后,匈奴迅速崛起,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匈奴民族自古以游牧为生,擅长骑射,是一个以战争为主的民族。到西汉建立初期,匈奴已经成为了北方的最大威胁。匈奴的最高领导人被称为单于,而冒顿就是继承了单于之位的人。公元前209年,冒顿利用强硬的手段统一了匈奴各部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 冒顿曾与刘邦有过结盟,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屡次入侵汉朝边境,试图从战争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冒顿是一个极具野心的人,他不甘心仅仅在北方草原上称王,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富饶的中原,想要征服汉朝,成为天下的霸主。 刘邦在世时,虽然面临匈奴的威胁,但由于他深知战争的复杂与危险,始终保持谨慎,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可到了公元195年刘邦去世后,刘盈继位,吕雉实际掌控了朝政。冒顿认为,刘盈年轻无能,而吕雉不过是一个女人,实力不足以威胁自己,于是他决定大举进攻汉朝,甚至提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要求:他要求吕雉嫁给他。这一提亲书的内容,大致意思是:我(冒顿)孤身一人,而你也没有丈夫,我们两个何不联姻共度一生。 这种挑衅性质的提亲显然是对吕雉的极大侮辱,也是在向汉朝发出挑战。吕雉接到信后非常愤怒,立即召集了樊哙、季布和陈平等人商议对策。樊哙性格刚烈,一听到匈奴的侮辱,便气愤地提出要带兵与匈奴打一场,报仇雪恨。然而,季布认为匈奴的实力太强,汉军根本无法与之抗衡,他劝吕雉不要轻举妄动。 刘邦建立西汉后,为了稳固政权,他大封诸侯王,其中韩王信获得了颍川的封地。由于地处中原腹地,刘邦担心韩王信日后可能成为威胁,因此决定将其封地迁至太原郡。虽然韩王信并不愿意,但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一安排,甚至请求将王都迁至马邑,以更好地防守匈奴。然而,冒顿单于看到韩王信的行动后,决定出兵围攻马邑。韩王信为保全自身,暗中与匈奴勾结,约定联合攻汉。最终,韩王信率军攻占太原郡,刘邦只得亲自带兵出征。战争初期,汉军连胜,但不幸的是,刘邦在轻敌的情况下,落入了匈奴设下的陷阱,结果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刘邦本人也被困在白登山,生死未卜。幸亏陈平采用巧妙计策才救出了刘邦。 自此以后,匈奴再三挑衅,刘邦却始终没有再出兵,因为他知道匈奴实在太强,汉军无法与之匹敌,只能通过和亲的方式,屡次向匈奴妥协。 在吕雉掌权时,匈奴的骑兵已经发展到40万,而汉朝的军队则少得可怜,甚至连10万的兵力都很难凑齐。在这种情况下,吕雉果断决定采纳季布的建议,避免与匈奴正面交锋。尽管如此,吕雉并不完全放弃反击的准备,她采取了和亲政策,并在背后默默备战,为日后可能的冲突做好准备。 为了缓解当前的局势,吕雉很快给冒顿单于写了一封信,信中她自贬身份,称自己年老气衰,无法与冒顿相配,同时表示愿意以财物示好,达成和解。冒顿看到这封信后,察觉到吕雉的意图,但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得到了财物,决定继续推进战争计划,甚至准备分三路攻汉。此时,汉朝已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而匈奴则面临着长途奔袭的困难。最终,冒顿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决定撤兵并要求一笔巨额财宝,吕雉同意以金钱买和平,危机就此解除。 回顾西汉历史,从汉惠帝刘盈到汉景帝刘启,西汉的统治者一直在采取一边备战、一边和亲的策略来对付匈奴,虽然这种以女性换取和平的做法颇有争议,但却在一定程度上为汉朝争取了几十年的和平。随着文景之治的成功,汉朝的国力逐渐强大,最终汉武帝以更为强硬的手段收复了失地。若不是霍去病英年早逝,匈奴的势力可能早已被消灭。 吕雉被许多人视为手段狠辣的女人,但她的政治眼光和远见却不容忽视,实际上她的政治才能丝毫不逊色于后来的武则天。相比之下,吕雉更加关注国家大义,而不是一己私欲。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她能以大局为重,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