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长征之路极为艰难,其中有一段经历,至今让人记忆深刻。那时,有一支红军部队误走了方向,原本应该往西北进军的他们,偏偏走向了南方,最后竟然误入了缅甸。那支部队到底是哪支红军?他们是怎么走错路的?又是如何与大部队汇合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段鲜为人知的红军长征故事。
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二方面军开始了艰苦的战略大转移。这支部队由贺龙和任弼时指挥,最初,他们在湘西一带的战斗十分顺利,成功击退了国民党军阀陈渠珍的部队。然而,随着战况的变化,中央红军兵力不足,蒋介石决定集中130多个团的兵力围剿红二方面军,红军不得不分开行动。 1935年11月19日,贺龙和任弼时带领的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共计约8000人,从湘西桑植出发,开始向西撤退。按照计划,他们要穿越贵州,突破黔军的阻挡,再进入云南,并越过金沙江和玉龙雪山,最后在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汇合。途中,他们将面临无数的困难与挑战。 到了1936年5月,为了避开敌人的主力,红二军团分成两队行动。贺龙带领的左路军约有4400人,沿着得荣、巴塘、白玉等地,目标是赶往甘孜。5月14日,左路部队到达四川巴塘,遭遇了川军的拦截。由于地形复杂且队伍疲惫,红军决定绕道前进,避免与川军正面交锋。然而,川军误以为红军要在巴塘停留,便全力进攻。红军的殿后部队与其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最终为了减少伤亡,只能在夜间悄悄撤退。 在撤退过程中,后卫部队因为对地形不熟悉,再加上急于撤离,误走了方向。他们原本应该朝着西北前进,却不知不觉地偏向了西南方向。直到进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迷失了方向。贡山周围山脉高耸,村民穿着不同的民族服饰,队伍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走错了路。由于语言不通,他们无法询问当地人,便只能继续摸索前行。 经过几天的行进,这支红军队伍来到了一个荒凉的地方,四周空旷,几乎见不到人家。战士们依靠遇到的牧民获取食物,艰难度日。到达1936年6月时,他们已经走了好几百里,依然没有找到回去的路。就在大家感到迷茫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他们竟然已经跨越了国界,进入了英属缅甸的领土!在缅甸,红军看到许多英国人和穿着西方衣服的村民,甚至遇到说流利英语的人。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红军战士们保持冷静,依旧按照原定计划行动,没有做出任何过激行为。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纪律,和当地人保持友好。红军指挥官迅速召开了会议,决定暂时停下脚步,选派会英语的士兵与当地人沟通,看看如何应对这次意外。 红军队伍在缅甸克钦邦的山地被边境守卫拦住。虽然缅甸边防军士兵携带武器,但并没有采取激烈的行动,而是通过手势和语言警告红军不要再前进。红军战士们表现出了极强的忍耐力,默默将武器放下,做出友好的姿态。虽然无法用语言交流,但缅甸守卫很快感受到红军的友好态度,气氛也逐渐缓和。守卫们邀请红军下山休息,并将他们带到附近的村庄。 在村里,红军得到了热情的接待,村民们将家中的食物拿出来招待战士,并为他们提供休息的地方。红军战士也没有浪费时间,而是主动帮助村民劈柴、挑水,赢得了当地人的好感。经过两天的休整后,红军队伍准备继续前行。临行时,缅甸的边防军人和村民们纷纷前来送别,并给了红军一些干粮,帮助他们解决食物问题。 离开缅甸后,红军顺着缅甸士兵指示的路线往北走,最终在四川白玉县与红二方面军的主力部队成功会合。当时,红军团长拿出了一张英文纸条,递给了红二方面军政治部负责人甘泗淇。那张纸条是缅甸边防军官留给红军的,但纸条上到底写了什么内容,谁也不知道。甘泗淇作为红军中的文化人,看着这张纸条后吃惊地对团长说:你们竟然到了缅甸! 直到这一刻,红军将士们才意识到,自己在长征的途中,竟然无意间完成了一次跨国之旅。这段历程成为了红军长征中的一段传奇,直到今天仍被人们传颂。在成功会合后,红二方面军继续朝着西北方向前进,计划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阿坝会师。7月中旬,红二方面军终于与由张国焘指挥的红四方面军汇合,为后续的会师铺平了道路。八月初,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县会合,随后又在宁夏同心县与红四方面军汇合,三大主力部队终于聚集在一起,为继续挺进陕北奠定了基础。 这支红军队伍虽然走错了路,但他们凭借坚定的革命信念,最终与大部队汇合,并为红军的最终胜利贡献了力量。此次跨国之旅不仅为红军带来了宝贵的国际经验,也成为了革命历史中值得铭记的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