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国那会儿,李渊本来是隋朝的官员,公元617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第二年就当上皇帝,建了唐国,定都长安。他有几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是嫡子,从起兵开始就跟着老爸打天下,管后勤、调度军粮,还帮着管理地方事务。
唐朝稳下来后,李建成自然被立为太子,负责朝政事务,比如修长安城,改善排水系统,调解官员纠纷啥的。他手下有魏征、王珪这些谋士,还有罗艺这样的将领撑腰。李渊岁数大了,渐渐把政务交给太子,李建成看起来前途稳稳的,很多官员都觉得他接班没问题。
可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不一样,这家伙从年轻时就上战场,带兵打仗特别猛,攻下长安,灭了薛举、刘武周、王世充这些对手,积累了大批军功。他在秦王府拉拢了一帮人才,房玄龄出谋划策,杜如晦管后勤,秦叔宝、尉迟敬德这些猛将护身。
李世民控制的军队成了唐军主力,这让李建成心里不踏实。公元618年唐朝建国后,李建成管政,李世民管兵,两人势力越来越对立。李建成靠着离老爸近,先在李渊耳边吹风,说李世民手下太嚣张,建议削兵权。公元624年左右,李渊还真听了,贬了李世民几个亲信,把他们发配边疆,有些官员见风使舵,转头投靠东宫。
李世民那边压力山大,魏征本来是太子的人,还劝李建成直接干掉秦王,可李建成觉得当太子稳了,没必要动手太狠,就继续打压。李世民忍不了,公元626年夏天,他决定先下手,联络玄武门守将,布置人马。
七月初二那天,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进宫,早朝路上被李世民的人围住,李建成和李元吉当场被杀,东宫和齐王府的势力被清扫。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去见李渊,李渊没辙,只能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就退位当太上皇。
退位前,李渊提了个要求,希望李世民放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女,那些孩子加起来13个,大多是小孩。李世民当时答应了,说不杀他们,就流放到边地得了。这事儿本来就这么定了,可李世民登基后,有个叫封德彝的官员来进言,这人原是隋臣,唐初当内史侍郎,挺会钻营。
他拿前朝例子劝李世民,说不能留后患,举了几个案子,其中提到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刘安是刘邦的孙子,他爸刘长是汉文帝刘恒的弟弟,刘长当年觉得刘恒抢了皇位,多次想造反,最后失败自杀。刘恒没追究,让刘安继承王位,结果刘安长大后也觉得叔叔篡位,继续搞事,参与了七国之乱,差点把汉朝搞翻天,后来汉武帝下令杀了他全家。
李世民听完刘安这事儿,立马改主意,下令把那13个侄子全杀了。士兵执行时,直接处决,牵连的东宫旧臣和家属也遭殃,王珪、韦挺这些被斩首,家属发配岭南,女的进教坊司干苦力。魏征倒是被李世民收编,后来在贞观朝当谏臣。
李元吉的妾杨氏给李世民生了个儿子李明,后来封曹王,但杨氏家人都没了。这次杀戮总共牵扯几百人,李世民这么干是为了稳固皇位,怕那些孩子长大后有人利用他们血统搞事,毕竟李建成当太子时政绩不错,修法令、建城墙、调市井,很多官员对他有好感。要是留着后人,容易成隐患。
从历史看,这事儿挺典型的帝王权术,唐朝刚建国,内部不稳,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上位,本来合法性就弱,得彻底清除潜在威胁。刘安的例子让他看到,宽容有时换不来忠诚,反而养出仇恨。西汉那时候,刘邦分封诸王,本意是稳固刘家天下,可结果诸侯王野心大,汉文帝饶了刘长一系,刘安却不领情,继续反。
刘长是刘邦最小儿子,封淮南王,吕后死后,刘恒上位,刘长觉得该轮到他,多次密谋,失败后自杀。刘恒让刘安袭爵,刘安表面上服,暗地里炼丹、写书,其实在攒劲儿反叛。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反,淮南王刘安掺和其中,汉武帝刘彻登基后,查出刘安阴谋,直接灭了他一族。这段历史让李世民警醒,他不想自己儿子将来重蹈覆辙。
李世民上台后,改元贞观,从公元627年开始,推行一系列政策,任用房玄龄、杜如晦这些旧部,改革官制,轻徭薄赋,鼓励开荒,军队打败突厥,扩展疆土。公元627年他封禅泰山,宣扬太平。
但皇室内部问题没断,杀侄子这事儿开了坏头,他的儿子们后来也互相斗。李承乾是太子,公元643年想反老爸,被废掉,发配黔州,自杀。李泰争储位,失败被贬。李佑公元648年起兵叛,被赐死。这些事儿都跟早期宫斗有关,唐朝表面繁华,骨子里权力争得你死我活。
李渊退位后,住太极宫,当太上皇,公元635年六月去世,活了70岁。李世民继续执政,到公元649年七月崩逝,51岁。唐朝进入高宗时代,但玄武门的影响深远,后来的武则天上位,也跟李家内乱有关系。
历史上,李世民被称贞观之治的开创者,经济文化都发达,可他上位的手段残酷,杀了兄弟和侄子,宗室名册上除名,尸体迁出皇陵。这不是啥光彩事,但帝王家就这样,为稳江山啥都干得出来。刘安的故事提醒,血脉亲情在皇位面前不值一提,留情往往成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