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相,他的官职到底有多大
迪丽瓦拉
2025-11-10 00:01:29
0

提到陶渊明,估计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典故传了一千多年,把他塑成了不恋官场的清高圣人。

但咱今天唠点实在的,五斗米到底值多少钱?他当的那个官,放在现在相当于多大的职位?所谓的“折腰”,真就只是不想行礼那么简单?

先掰扯清楚最核心的问题:陶渊明当时当的啥官?官阶有多高?

他最后一次做官,是东晋义熙元年的彭泽县令。这一年,陶渊明已经四十一岁了,早过了“不惑之年”。

别一听“县令”就觉得是小官,其实彭泽县在当时是豫章郡的上县,算是比较富庶的地方。从官阶来说,这个职位是七品。

可能有人对七品没概念,咱类比一下。古代县级官员分七品到九品,彭泽县令算是县级里的中上等。放到现在,差不多就是县长级别,手里握着一个县的实权。

而且陶渊明可不是一下子就当到县令的。他二十九岁就出来做官了,先当江州祭酒,是六品官。后来又在好几个将军幕府里当参军,兜兜转转都是六品。

这么算下来,他熬到彭泽县令时,已经有十几年官场经验了。说是“老官场”都不为过,可不是啥初出茅庐的愣头青。

再来说说大家最关心的“五斗米”。这到底是他一天的工资,还是一个月的?够不够养家糊口?

史料记载,彭泽县令的年薪是六百石。按当时的发放规矩,俸禄分四季发,不光有米,还有布、钱,甚至给力役和职田。

折算成日薪,大概是十七斗米。除去各种杂七杂八的开支,到手能有十斗,差不多五十斤米。

那为啥说“五斗米”呢?这里面有个小插曲。陶渊明当官才八十多天,刚领了秋季的俸禄,冬天才刚干二十天。这时候他妹妹在武昌去世,他就想辞职了。

因为职田的收入还没下来,这二十天的俸禄就没法足额发,到手大概就五斗米。正巧这时候,督邮来了。

说到这儿,就得解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由来。当时郡里派了个督邮来检查工作,县吏赶紧提醒陶渊明:“大人,得束紧腰带戴好官帽,恭恭敬敬去行礼迎接啊。”

陶渊明一听就火了,拍着桌子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向这种乡里小人弯腰哈腰!”当天就写了辞呈,把官印一交,扭头就走了。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问,不就是行个礼吗?至于发这么大脾气,连县长都不当了?

其实这督邮可不是一般人。当时的督邮是郡里派来的监察官,专门查县里的工作,还负责考核官员。说白了,他手里攥着县令的“乌纱帽”。

更关键的是,当时的督邮大多不是啥好东西。就说查彭泽县的这位,出了名的凶狠贪婪,每次巡查都要收贿赂,不给就栽赃陷害。

陶渊明要去“折腰”的,根本不是简单的礼仪,而是要向这种贪官低头,甚至可能得备好礼品讨好。这才是他真正受不了的。

而且还有个隐情,陶渊明自己也有点“理亏”。他当县令后,把县里的公田都让吏卒种上了秫稻。秫稻是啥?是用来酿酒的糯米。

他老婆急了,劝他种点粳米,好歹能当口粮。陶渊明才松口,分了五十亩种粳米,剩下的二百五十亩还种糯米。

你想啊,公田本该种粮食保障民生,他却大半用来种酿酒的糯米。这事要是被督邮揪出来,肯定得大做文章。

一边是要向贪官低头行贿,一边是自己违规种糯米可能被查。陶渊明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官再当下去,要么丢了气节,要么丢了官帽。

“不为五斗米折腰”,更像是他借题发挥的一句气话,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人可能会说,那他当初为啥要当官?既然这么清高,别出来不就完了?

其实陶渊明家境并不好。他虽然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但到他这一辈早就家道中落了。他出来当官,很大程度是为了养家糊口。

他自己也在《归去来兮辞》里写过,彭泽县离老家才一百里,公田的收入够他酿酒喝,所以才求了这个官。

你看,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也想喝酒,也得养家,当官对他来说本是个两全其美的事。

可真当了官才发现,官场的污浊比他想的更严重。要想混下去,就得磨掉自己的棱角,跟着一起同流合污。

陶渊明选择辞职,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权衡后的决定。他宁愿回到乡下种菊花、喝糙酒,也不愿用尊严换饭碗。

其实咱们换个角度想,现在谁没在生活里“折过腰”?为了升职加薪,对领导说几句场面话;为了办成事,陪笑脸说好话。

可陶渊明偏偏不。他在四十一岁那年,当着全县吏卒的面,把官印一放,说走就走。这份勇气,哪怕放到现在也没几个人能有。

他辞职后日子过得挺惨,“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是常有的事。但他从没后悔过,还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其实真相从来不是非黑即白。陶渊明不是天生的圣人,他只是在官场里摸爬滚打后,依然守住了自己的底线。

五斗米的俸禄,彭泽县令的职位,在别人眼里是香饽饽。在他眼里,却不如园子里的一束菊花、桌上的一壶浊酒。

这大概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真正的分量——不是不愿弯腰,是不愿为了不值得的人和事,弯了自己的脊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明代丨唐寅《事茗图》卷高清欣赏 《事茗图》卷 明 唐寅 纸本设色 31.1cm×105.8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引首有文征明题“事...
原创 清...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汉族一直是主流民族,文化也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存...
原创 诸... 在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草船借箭”是一个经典且引人入胜的故事。诸葛亮带领草船,冒着曹军的重重威...
原创 夺... 在三国时期的汉末,荆州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关键地区。公元219年,当时担任荆州守将的关羽发起了北伐襄...
原创 吕... 说到吕布,这个名字可以说是人人都知道。他是东汉末年最著名的将领之一,以勇猛无敌的形象深入人心,常常被...
再现抗战烽火中的教育坚守:中国...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撕裂了沈阳的夜空。此后,东北大学被迫流离,转徙北平、西安,成为...
原创 他... 谢富治,这位曾经的开国上将,在生前是荣誉满身、光辉灿烂,但死后却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他的生前和死...
原创 温... 温铁军教授有个很形象的说法,叫“被扒了两层皮”。这听着像是在诉苦,但其实远不止于此。 上世纪90年...
原创 萧... 1973年,在一次整风大会上,萧克将军作了深刻的检讨,他坦言自己一生中有三次站错队。 那么,这三...
原创 1... 1895年,李鸿章捧着刚签署的《马关条约》,眼中满是泪水,站在慈禧面前。他为国家付出了自己所有的尊严...
原创 诸...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之后他的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正是有了诸...
校史上的第一次|第一位来“央音... 1949年10月,中央音乐学院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是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原创 盘... 众所周知,学历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但在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创下新低的背景下,学历的作用显得有些无力。...
原创 历... 在中国历史上,昭这个字通常出现在那些短命的皇帝的谥号中,尤其是在一些朝代末期的君主身上。例如,汉昭帝...
原创 周... “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周公瑾——一位风度翩翩、胸怀...
原创 台... 一场在特殊地点的演讲,引发岛内各方关注。郑丽文选在马场町这一见证过往黑暗历史、承载特殊意义之地发声,...
原创 清...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
原创 赵...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以常胜将军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的战绩和声誉几乎无人能及。虽然“常山赵子龙”排...
原创 八... 在东汉末年的三大势力中,曹操麾下的武将力量最为强大。这些武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张辽、张郃、徐晃、...
原创 建... 1950年8月10日,毛主席亲自签署了一份委任状,内容写道: 中央人民政府委任令,委任载涛担任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