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辞世,随后汪精卫接过了孙中山留下的政治重任,成为国民党的领导人。然而,汪精卫之后的所作所为却让许多国人感到失望和反感。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孙中山会选择汪精卫作为接班人?在当时最具接班资格的汪精卫和胡汉民之间,孙中山为何最终选择汪精卫呢?
1924年1月25日,孙中山发表了一场重要演说,他在演讲中提出希望通过改组国民党,将自己的革命重担分给更多的人,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奋斗,这样党就不会因为总理个人的变化而兴衰起伏。他提到的理想是“众人治党”,这也成为国民党中执行委员会产生的基础。在国民党一大上,汪精卫、胡汉民等24人被选为中执会委员,同时大会上还确定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
为了压制国民党右派势力,同时最大化地获得苏联的支持,孙中山在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鲍罗廷的建议下,于1924年7月1日正式成立了中央政治委员会。这个机构的权力高于中执会,为了确保对中央政治委员会的掌控,孙中山采取了“汪精卫、胡汉民共治”的方法,让两人互相制衡。
于是形成了一个明确分工:汪精卫管理党务,胡汉民管理民政,廖仲恺负责财政,伍朝枢掌管外交事务,邹鲁主管教育,蒋介石掌握黄埔军校及军队。1924年11月,孙中山北上北京,胡汉民被委任为代行大元帅,管理广东革命大本营的各项事务,同时兼管广州党部。随着胡汉民地位提升,管理党务的汪精卫也任命了许崇智为军政部长。至此,国民党形成了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蒋介石五人权力并列的局面。在孙中山确定的接班人序列中,廖仲恺早已表示不参与竞争,只剩下汪精卫和胡汉民两人角逐。
随着孙中山病重住进北京协和医院,汪精卫和胡汉民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中,汪精卫的优势逐渐显现。汪精卫是最早追随孙中山的人之一,为人谦逊礼貌,人缘好,工作能力突出,得到了党员们的认可。胡汉民同样能力强,但性格锋芒毕露,容易在不经意间得罪人,尤其与孙科关系紧张。此外,作为国民党右派代表的胡汉民对共产主义持怀疑甚至敌视态度,孙中山逝世后,这种态度愈发明显,也使得共产国际对他不感兴趣。
在孙中山病重期间,整个中央政治委员会中,只有汪精卫一人被调入北京,与此同时,共产国际也在积极布局孙中山时代国民党的领导核心,鲍罗廷在筹划新的核心领导小组人选。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他最后的遗嘱在宋子文、汪精卫、何香凝、孙科、戴季陶、邹鲁、孔祥熙等人见证下签署,这表明汪精卫当时已得到左派和共产国际的认可。
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回到广州,积极与共产国际接触,通过一系列示好行动,逐渐赢得了共产国际的支持,被视为左派领导人。同时,左派真正领袖廖仲恺也选择支持汪精卫。得到元老和共产国际的支持后,汪精卫又寻求军方支持。他拜访蒋介石后,成功获得蒋的支持,并在两人的共同游说下,许崇智也选择支持汪精卫。至此,汪精卫对胡汉民形成了全面压制。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任主席,胡汉民、谭延闿、许崇智、林森为常务委员。胡汉民担任外交部长,许崇智任军事部长,廖仲恺掌管财政。7月3日,国民政府成立军事委员会,汪精卫再次任委员长,蒋介石等八人为委员。
孙中山对汪精卫的认识非常精准。1924年10月9日,他在给蒋介石的信中写道:“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而汉民已失此信仰,精卫本亦非俄派之革命,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由此可见,孙中山早已看穿汪精卫的本质,所以布局了“汪胡互制”的局面。只是汪精卫作为政治投机者,善于伪装,最终登上了权力巅峰。
史料来源包括孙中山《孙中山文集》、李吉奎《孙中山与日本》、胡汉民《胡汉民自传》、何香凝《我的回忆》、蒋永敬《民国胡展党先生汉民年谱》、以及《广州文史资料》和《辛亥革命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