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42年,经过多年的激烈对抗,南宋与金国的关系愈加紧张。宋高宗赵构渐渐感到,面对金国的强大压力,自己所能做的实在有限。为了避免重蹈宋徽宗和宋钦宗的覆辙,担心金国为了平息纷争而送还被掳的二帝,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赵构不得不做出了妥协,主动向金国称臣,并签署了绍兴和议。
赵构为了确保自己政权的稳定,决定在此时采取一些实际的政治手段,他虽然表面上顺从,但内心并不情愿。为了表示诚意,他在岳飞取得战场优势的关键时刻,极力主张召回岳飞。岳飞回到京城后,不仅未能受到嘉奖,反而遭到了陷害。赵构在幕后指示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和其长子岳云处死于风波亭,并将岳家族人流放到远离政治中心的岭南。
风波亭的冤屈让岳飞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悲剧,而“莫须有”的罪名也成了后人对这桩冤案的深刻记忆。岳飞的后代为了纪念先人的冤屈,把秦氏视为世仇。虽然这种传统并未正式列入家训,但岳家人都自觉避免与秦家结亲。与此不同,岳家家训中另有一条明确的规定,那便是禁止与贡家通婚。
这段家规的由来,要追溯到岳飞被冤杀之后,贡祖文将军勇敢地救下了岳飞的三子岳霖。贡祖文从小聪明过人,博学多才,怀抱着为国效力的梦想。当金兵南侵,国家动荡不安时,贡祖文毅然抛下文人的身份,投身抗金战斗。在靖康之变时,他与岳飞同为抗金义勇军成员,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两人一路护送赵构南下避难,在国家危难之时,给百姓带来了希望。赵构即位后,感激贡祖文的忠诚,将他任命为都总军将使,贡祖文与岳飞在抗金的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战友情。
然而,岳飞因为太过高调,始终无法理解朝堂的微妙与权谋,不懂得如何在复杂的官场中生存。岳飞热衷于恢复失地并迎回二帝,这些高调的言论和行为引起了赵构的不安。尽管贡祖文多次劝诫,但岳飞最终未能避免悲剧结局。在岳飞和岳云被冤杀后,岳家的亲属遭流放岭南,这几乎等同于死刑,名义上看似迁移,实则生死未卜。
然而,在流放途中,岳飞的第三子岳霖在母亲李氏的帮助下成功逃脱。岳霖逃亡的消息很快传到秦桧耳中,他迅速下令全力缉拿。李氏紧急将岳霖送到贡祖文处寻求庇护。贡祖文接到密报后,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带着亲信四处搜寻,最终在一片湖边的芦苇丛中找到了高烧不退的岳霖。岳霖腰间还系着母亲李氏亲笔写的信,信中写道:“祖文兄如面,霖儿托据,来世当报。”贡祖文读完信后泪流满面,深知岳飞的冤屈,也深感岳家族人的苦难。作为岳飞的朋友和战友,他决心保住岳飞唯一的血脉。
经过深思熟虑,贡祖文连夜带着岳霖回到军营藏匿起来,然后辞去了官职。秦桧得知后立即批准了贡祖文的辞职申请,企图借此削弱贡祖文的兵权。辞官后的贡祖文带着岳霖隐匿在安徽,后来又秘密迁往江苏柳塘。在这段岁月里,贡祖文将岳霖当作亲生子一般抚养,不仅教他读书写字,还教他练武。岳霖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青年,贡祖文还为他物色了合适的配偶,使得岳家的血脉得以延续。
在柳塘生活了将近20年后,宋孝宗即位,开始为岳飞冤屈平反。贡祖文和岳霖也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岳霖在岳家人的心中,贡祖文无疑是最大的恩人。岳霖的后代为了纪念贡祖文的恩情,特意在家族宗祠中为贡祖文立下了神位。作为岳家的头号恩人,贡祖文的地位几乎与先祖平起平坐,岳家人从此也定下祖训,决不与贡家结亲。如此,岳家与贡家的不通婚便成为了一段美谈,至今仍被世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