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为精彩的一幕,周瑜巧妙地以少胜多,成功打败了曹操的70万大军,打破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梦想。曹操一度掌控了北方的强大军力,且手下谋士众多、才智过人,尤其是在官渡之战中,他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的大军。然而,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却忽略了周瑜的火攻策略,未能提前做好防备。大家不禁要问,曹操手下的谋士众多,难道就没有人识破周瑜的火攻之计吗?难道就没有人提前提醒曹操,防范火攻的危险?
其实,曹操的阵营并非没有聪明的人,至少从《三国演义》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三位谋士早已识破了周瑜的火攻之计,并且其中两人曾多次提醒曹操。然而,最终却因为曹操的自负,未能听取他们的建议,导致了赤壁之败。那么,这三位聪明的谋士究竟是谁呢?
第一位:程昱
程昱在曹操军中是一位深得曹操信任的谋士。他知道,曹操的军队大多来自北方,很多人对于南方的水战并不熟悉,江水的波涛让他们水土不服,严重影响了战斗力。曹操对此感到颇为无奈,一度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庞统提出了一个假意献计的建议,称可以将曹操的大船通过铁索连接在一起,船上再铺上木板,这样马匹甚至士兵都能在船上自由行走,避免了江水的波动对军队的影响。庞统的建议看似很有道理,但程昱却敏锐地意识到,这样的布局虽能稳固船只,却极易受到火攻的威胁。于是,程昱多次劝谏曹操,提醒他要防范火攻。他告诉曹操:“大船相连,虽然稳固,但如果周瑜用火攻,我们就无法回避,必须做好防备。”然而,曹操并未重视这个警告,依然按照庞统的建议行事。当黄盖来诈降时,程昱再度提醒曹操,黄盖的船轻巧而且速度极快,恐怕另有诈意,应该让黄盖停在江中,不可靠近大船,但这时一切已经太晚。黄盖的火船瞬间冲入曹操大船之间,熊熊大火很快吞噬了整个舰队。
第二位:荀攸
荀攸是曹操阵营中的另一位智囊,和程昱一样,他对火攻的威胁有着敏锐的察觉。当他看到曹操将大船用铁链连接后,他心中的不安感愈加强烈。他明确认识到,如果周瑜使用火攻,那么这将对曹军造成灾难性的打击。因此,荀攸也向曹操提出了警告:“程昱的建议是有道理的,船只连接在一起,万一火攻来临,后果将不堪设想,丞相为何不听从?”然而,曹操对此并未重视,他依然自信满满地认为火攻无法得逞。曹操解释道:“用火攻必须依赖风力,现在是隆冬时节,西北风盛,周瑜他们不可能利用风力发动火攻,因为他们的位置在南岸,我们的船只在北方,风向对他们不利。”荀攸看到曹操如此自信,便不再坚持,虽然内心担忧,却只能随声附和,毕竟他不愿直接反驳曹操的决策。
第三位:徐庶
徐庶的智慧堪称顶尖,如果说程昱和荀攸的火攻预测已经相当高明,那么徐庶则是绝顶聪明。他不仅看穿了黄盖使用苦肉计的阴谋,还识破了阚泽的诈降计策以及庞统的连环计。徐庶几乎一眼看穿了周瑜的所有计谋,但他却没有给曹操出谋划策,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原来,徐庶最初是刘备的谋士,他本心忠诚于刘备,但在曹操的威逼下,他不得不投降曹营。曹操威胁以徐庶的母亲性命为筹码,将他诱骗到自己的阵营,导致徐庶背弃刘备。徐庶的母亲得知儿子投降曹操后,心情极度悲伤,最终自杀。这个惨痛的事件让徐庶痛苦不堪,他决定从此不再为曹操出谋划策,即使他识破了周瑜的计谋,也绝不为曹操提供任何帮助。于是,在庞统提出连环计后,徐庶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危险,然而,他并没有向曹操揭露庞统的计谋,而是选择了尽早离开。他假称西凉的韩遂与马腾谋反,借机请求带兵前往抵御,最终脱离了赤壁战场,避免了这场灾难。
曹操的自负
曹操的失败,最终源于他的一种过度自信。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已经击败了袁绍,认为自己手握天下,赤壁之战无非是小场面,因此忽视了手下谋士的警告和建议。虽然程昱、荀攸和徐庶等人都识破了周瑜的火攻之计,提出了预防措施,但曹操并没有听取他们的忠告,而是自信满满地认为火攻对自己无威胁,最终导致了赤壁之败。这一败,也延缓了曹操一统天下的进程。然而,曹操的失败并非毫无意义,它为后来的三国演绎了更多精彩的故事,也让历史中的英雄们更加立体和鲜活。
赤壁之战的失利,不仅是曹操的一次重大挫折,也是一段史诗般的传奇,展现了战争中的智谋与胆略,也让我们看到,历史的走向常常由无数微小的决策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