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夷陵之战这事儿吧,挺让人唏嘘的。刘备一把年纪了,非要为了给关羽报仇,带着一帮年轻将领去打东吴,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得七零八落。战后蜀汉元气大伤,刘备自己也气得病倒了。嗯,你说他要是带上那几个老伙计——赵云、马超、魏延——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一、赵云的远见
夷陵之战前,赵云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他说话特直:“陛下啊,咱现在打东吴,曹魏就等着捡漏呢!”(原话更文绉绉,但意思差不离。)刘备一听就不乐意了——关羽死了,他满脑子都是报仇,哪听得进劝?结果呢?赵云被扔在江州看家,连前线都没去成。
其实赵云这人吧,打仗稳当,脑子也清醒。他要是去了,大概率不会让刘备干出“连营七百里”这种蠢事。史书里写过,赵云早年守桂阳、救阿斗,都是靠稳扎稳打。更关键的是,他敢说真话。刘备要是让他当先锋,吴军光听“常山赵子龙”的名号就得抖三抖,哪还用被陆逊耍得团团转?唉,可惜了……
二、马超的“隐身”
马超这人挺有意思。早年西凉军阀,后来投奔刘备,汉中之战还立过大功——带着几万氐族兵把曹操搅得头疼。可汉中之战后,他突然就“消失”了。伐吴这么大的事儿,刘备居然没叫他?
有人说,刘备忌惮马超的威望。毕竟人家曾经是诸侯级别的人物,在羌胡圈子里一呼百应。伐吴要是带上他,搞不好能拉来少数民族援军。更巧的是,马超还管过荆州地盘,对当地地形门儿清。这不明摆着是个外挂吗?结果呢?刘备宁愿带着张南、冯习这些新人去送经验包……到底是忘了,还是故意不用?史书没写,咱也只能猜。
三、魏延的奇谋
魏延绝对是最憋屈的那个!这人天生好战,听说伐吴肯定拍桌子叫好。荆州还是他老家呢,打回去多痛快!可刘备称帝后急吼吼出兵,压根没想起汉中还有个“守门员”魏延。
魏延的军事脑洞多大啊!“子午谷奇谋”虽然没实现,但能想出这招的,绝对不是一般人。伐吴要是让他当参谋长,没准真能搞出点骚操作——比如偷袭江陵,或者绕后断粮。吴军最怕的就是不按套路出牌,而魏延……嗯,他字典里就没有“套路”俩字。
可刘备偏偏把他晾在汉中看大门。后来夷陵败了,魏延估计心里骂街:早让我去,至于被烧成炭吗?
四、为啥不带他们?
其实吧,刘备这人挺矛盾的。你说他重感情吧,关羽一死他就上头;你说他理性吧,伐吴这么大的决策又漏洞百出。不带赵云,可能是嫌他泼冷水;不带马超,或许是怕他功高震主;不带魏延……大概觉得他太莽?
但更关键的是,刘备伐吴太急了。从称帝到出兵,就几个月。打仗不是打群架啊大哥!粮草、地形、盟友,样样都得盘算。他倒好,带着一帮新人就冲了。结果呢?张南战死,冯习被杀,傅肜断后牺牲——全是悲剧。
要是带上赵云,他能稳住阵脚;带上马超,他能拉来外援;带上魏延,他能出奇制胜。随便哪个在,陆逊那把火都未必烧得起来……
夷陵之后,蜀汉彻底从巅峰摔下来了。刘备退到白帝城,没两年就去世。诸葛亮接手时,地盘缩水、人才凋零,北伐都得精打细算。你说,要是当初……
算了,历史哪有“要是”呢。只能说,刘备这一仗,输给了自己的冲动和疏忽。而赵云、马超、魏延这三个名字,也成了夷陵战场上最大的“如果”。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