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存在了三百年,期间一直备受历史学者的争议。除了清朝是由少数民族统治这一特点之外,许多人认为,清朝的衰败和后来的民族低谷,正是因为清朝在很多决策上的失误。 有一个观点曾被提出,如果在明朝灭亡的关键时刻,某个人能够提前三天出现,那么中国未来三百年的历史或许就不会是清朝的统治,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根本的改变,而这个人就是李自成——被称为闯王的农民起义领袖。
有学者提出一个有趣的理论,认为明朝的历史其实是一个循环,开国的皇帝和灭亡的皇帝都有相似的经历。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他曾做过和尚,也通过农民起义取得了天下;而明朝灭亡时的最后一位帝王——崇祯皇帝,则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推翻,李自成也是通过农民起义而崭露头角,进而攻占了北京,结束了明朝的统治。 李自成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个贫困家庭,小时候曾被送到庙里做小和尚。后来,他长大后被派往边疆,成为一名普通的士兵。那个时期,明朝的局势十分动荡,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后金的威胁也日益严重。李自成目睹了民众的疾苦,同时自己也深受官僚压迫,这促使他最终投身了农民起义。 李自成的起义经历和朱元璋有相似之处。刚开始时,他加入了其他有声望的起义队伍,后来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在长达十几年的起义过程中,李自成不仅广招民兵,还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获得了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起义军所过之处,甚至有民歌传唱:迎闯王,不纳粮。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同年,大顺的军队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知大势已去,便在煤山自缢。李自成进入紫禁城,明朝也在这一刻宣告灭亡。 当时,李自成的军队已有数万之众,且掌握了国家的权力中心,按理说,大顺政权可以延续下去,成为新的中央政权。然而,李自成的心中依然有一个隐忧,那就是仍然坚守在山海关的吴三桂。 吴三桂出生于一个武将世家,从小显露出军事天赋。成年后,他加入了明朝军队,致力于抵抗后金的入侵。多年来,吴三桂成功抵挡了清军的多次进攻,因此被封为平西伯,并驻守山海关这一战略要地。 当李自成的起义军攻破洛阳,准备进军北京时,朝廷立即向吴三桂发出征召,要求他派兵抵抗。然而,吴三桂经过深思熟虑后,意识到明朝已经到了末日,起义军的力量已经超过了朝廷的能力,因此他并未立即响应命令,而是故意放慢了行军速度。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吴三桂则回到了山海关。 吴三桂并不打算直接对抗李自成,他的策略是等待李自成主动来招降他,并提出自己的条件,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李自成此时也意识到吴三桂的战略意义,知道他掌握着山海关的防线,而山海关对于抵抗后金至关重要,因此他也决定主动出击,争取吴三桂的归降。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按照李自成的预期进行。李自成刚进北京时,曾承诺不会伤害城中的妇孺和平民,但没过几天,京城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力。许多富户被掠夺,许多官员遭到殴打和迫害,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未能幸免。在这个过程中,吴三桂的父亲死于乱兵之手,而他心爱的妾陈圆圆也被起义军强占,受到侮辱。 吴三桂心中满是愤怒与悲痛,他决定拒绝李自成的招降,并成功击退了前来劝降的军队。冷静下来之后,吴三桂意识到,如果继续与李自成对抗,他的2万军队将无法与李自成的强大军队抗衡,因此他做出了一个影响历史的决定——与清军合作。 吴三桂联系了清朝的统治者多尔衮,尽管多尔衮对于吴三桂的提议有所犹豫,但最终,他还是决定接受吴三桂的合作。多尔衮答应吴三桂,只要合作成功,将授予他侯爵的地位。 而当李自成得知吴三桂拒绝投降的消息后,愤怒至极,决定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山海关。尽管许多大臣劝阻他,但李自成的自负让他执意亲自出征。他带着20万大军,历时十天,最终抵达山海关,准备与吴三桂的2万军队展开决战。吴三桂的部队显然无法与李自成的庞大军力抗衡,战斗即将以失败告终。正当李自成的军队即将压倒吴三桂时,一支意外的清军骑兵出现在战场上。清军的骑兵极其强大,而李自成的军队虽然战斗经验丰富,但在与清军的骑兵交战时明显处于劣势。最终,李自成的2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差点被完全击败。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迫使李自成迅速撤退回到北京。他在京城举行了简短的登基典礼后,又匆忙逃回了西安。从此,清军入关之事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李自成再无力回天,大顺政权很快就覆灭了,维持了几十天之后便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许多人认为,如果李自成当时没有那么自负,及时派兵去招降吴三桂,或许历史就不会发生如此结局。甚至有人提出,若李自成早到山海关三天,清军因为多尔衮的犹豫而无法及时支援吴三桂,那么李自成在稳固了山海关之后,完全有可能重新部署防线,将清军阻挡在外。若真是如此,未来三百年的历史或许会发生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