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人眼中,亚历山大大帝是一个与拿破仑、汉尼拔、凯撒等并肩的传奇帝王。16岁时,他便开始统治马其顿王国,并建立起强大的方阵军团。著名学者钮先钟曾在《西方战略思想史》中评价亚历山大:他拥有项羽的勇猛、韩信的战术和刘邦的战略。
亚历山大的东征从希腊、中东一路向埃及进军,最终击败了强大的波斯帝国,甚至将军队推进到了印度河畔。他的征服让四大文明古国中,三个都处于他的统治之下。马其顿王国也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领土最广阔的国家。然而,亚历山大却在印度停下了步伐,没有继续向东方扩展。这一历史节点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如果亚历山大继续东征,或许将与当时的战国中国发生一次强烈的碰撞。东西方最强大的文明、最强大的军团之间,谁将最终获胜呢? 当时,马其顿王国正处于鼎盛时期,亚历山大的东征发生在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24年。这一时期,马其顿王国的国力达到顶峰,而在东方,战国时期也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代。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步入盛世,齐国则凭借马陵之战的胜利打破了魏国的强势,楚国则征服了巴蜀并吞并越地,整个战国进入了最为稳定的七雄时期。 许多人会产生一个疑问,假如亚历山大通过西域进入中国,他会面临秦国;若通过东南亚进入岭南,则需迎战楚国。那么其他没有接壤的国家会如何应对呢?会是袖手旁观,还是一起联手抵御外敌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结为苏秦、张仪。这个时期,正是两位纵横家活跃的年代。张仪为秦国连横,苏秦则在燕、齐之间奔走,利用连横与合纵的策略相互制衡,能够有效地抵挡马其顿的东征军。因此,不管马其顿的军队攻打哪个国家,战国七雄在尊王攘夷的思想下,必定会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 马其顿的方阵是亚历山大最强大的武器,这支军队由长矛兵、轻步兵、骑兵和辅助兵共同组成,兵种间相辅相成,展现出强大的杀伤力。再加上亚历山大天才般的战术运用,马其顿方阵屡次在战场上取得压倒性胜利。亚历山大凭借这一独特的军阵,成为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军事统帅之一。 但是,战国七雄也并非软弱。魏国的武卒,尽管经历了马陵之战的惨败,但仍有强大的余威,这支由吴起训练出来的精兵装备精良,堪称战国时期步兵的巅峰。秦国的锐士是商鞅变法后锻造出的新型军队,战斗力强,士气高昂。齐国则拥有技击兵,这些兵员多为身手矫健的游侠,他们的战法非常独特,不拘一格。 尽管战国七雄拥有强大的步兵力量,但骑兵力量却相对薄弱。虽然秦穆公时期就有了中国最早的骑兵畴骑,但直到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后,骑兵才成为战场的主力。如果马其顿与战国七雄的步兵直接对抗,在马其顿强大的骑兵支持下,七国必然会处于不利地位。 马其顿方阵虽然强大,但也有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两翼和背部的防守极为薄弱。如果敌军能够绕过正面,直接从两侧发起攻击,马其顿方阵将陷入困境。历史上,罗马人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就利用这一点,绕过马其顿的正面攻击,成功击溃了马其顿军队。 此外,马其顿方阵的防御力较弱,尤其是对弓箭和弩的抵抗能力不足。当时,魏国的弩兵和秦国的锐士弩兵都拥有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而韩国的弓箭更是以天下强弓著称。韩弩的射程能达到600步,约500多米,几乎无敌。因此,在与马其顿方阵的对抗中,弓弩的远程压制将会是致命的打击。同时,中国的战争哲学与西方不同。西方战争更多依赖方阵和兵种的配合,而中国则强调兵法的运用。《孙子兵法》是世界级的军事经典,其核心理念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一思想正是克制马其顿方阵的关键所在。 马其顿方阵极为依赖地形,尤其是开阔平坦的地形,若进入崎岖不平的地方,方阵容易变形,失去原有的优势。而中国的军事战术强调因地制宜,灵活应变,充分利用山水地形。像齐国田单的火牛阵、韩信在潍河一战中用水淹敌等,都是典型的中国式作战手法。通过埋伏、烧粮草等手段,中国军队能够迅速打破敌人的阵形,这些战术是亚历山大的军队和波斯军队都未曾见识过的。 总结来说,战争的胜负往往不仅仅是力量的对比,更多的是战略与战术的博弈。假如亚历山大和战国七雄真的进行对决,谁会胜出,或许永远只能是历史的一个未解之谜。关公战秦琼,这场假设的较量,注定是军事迷们永远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