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有着复杂而严密的结构,四杀手、三剑客和八大金刚这三大势力的组合,虽然名字听起来好像能凑成十五个重要人物,但实际上总共只有十三个。这是因为沈醉的独特身份——他不仅是四杀手中的一员,而且还同时担任了三剑客的领袖,并且在八大金刚的架构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所谓的“八大金刚”其实是指军统局本部的八个少将处长,而沈醉并不像其他的上校那样,和戴笠有着深厚的关系;沈醉在军统局的地位非常特殊,因此即便他身处这些组织之中,实际角色和责任也极为复杂。
军统四杀手的名字包括辣手书生陈恭澍、三目王王天木、追命太岁赵理君,而沈醉则因为他的职能涉及稽查和总务管理,更多的是个“幕后操盘手”,实际上他并没有像外界所想的那样是以“杀手”的身份出名。他的角色就像是《庆余年》中的洪四庠,或者《雪中悍刀行》中的韩貂寺一样,虽然名列四杀手,但实际工作却与“杀手”有很大区别。 至于军统的“八大金刚”,这个名称所指的主要是军统局本部的八个少将级别的处长,而沈醉更是这个架构中的独一无二的总务处长——一个特殊的职位,戴笠为他专门设立。在军统局的重组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处长都经历了更替,沈醉却一直未被动摇,直到郑介民上位之后,沈醉才像《红楼梦》中的“门子”那样被逐出,派往云南担任站长。 军统三剑客中的几位,最终都被捕并转运到重庆白公馆改造,直到1956年才被送到北京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沈醉最终获得了特赦,并在1980年被认定为起义将领,享受厅局级待遇。与沈醉一同被捕的周养浩在1975年获得最后一批特赦后去了美国,而徐远举则未能熬过这段时光,他在1973年因气愤而死。在那段岁月里,沈醉被视作叛徒,尤其是他揭露了徐远举和周养浩的一些内幕,令他们的关系愈加紧张。 对于沈醉来说,背叛戴笠的指控一直困扰着他,尤其是在监禁期间,徐远举和周养浩常常对他进行谴责,指责他出卖了他们。在那段时间里,沈醉深感痛苦与内疚,直到后来他开始逐渐放下这些情感。即便如此,他仍然意识到自己可能永远无法得到戴笠的原谅。 而对于陈恭澍和王天木这两位叛徒来说,戴笠其实心头的怒火并不小。两人早在日伪统治下便投降了敌人,陈恭澍成为伪政府的副总指挥,王天木则担任了伪政权的督察专员。尽管他们在抗战胜利前夕与戴笠恢复联系并表示悔过,但戴笠依旧没有原谅他们。陈恭澍在回忆录中极力美化自己,但实际上他的叛变史早已暴露无遗,戴笠对于这一点非常清楚。 陈恭澍回忆录中描述了他和王天木的历史,但在这些叙述中,陈恭澍不断为自己洗白,试图为自己的叛变行为寻找借口。他甚至提到,如果不是戴笠坠机,自己早就逃出监狱。而陈恭澍的遭遇也并不轻松,他被戴笠亲自捕获并关押,且没有得到任何优待。监禁中的环境极为艰苦,陈恭澍和其他叛徒一同被关在狭小的牢房里,甚至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被没收。 而戴笠最想处决的,实际上并不是沈醉,而是陈恭澍和王天木。虽然两人最终在戴笠的控制下未能逃脱命运,但这一切的背后,实际上是因为戴笠深知他们的叛变行为,无法忍受他们的背叛。 赵理君在军统的历史中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行为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赵理君与戴笠关系一度密切,但他也曾因背叛导致军统的内讧。尽管他在行动上为军统立过大功,但最终却因种种原因不得不面临死刑的结局。戴笠虽然心狠手辣,但他并非无情无义,为了救自己的手下,他曾数次向蒋介石求情。然而,赵理君的最终结局,实际上是他自作自受的结果。 总的来说,戴笠的死无疑是军统内部一大震动,不仅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让一些叛徒得以逃脱。若不是戴笠的意外死亡,很多人的结局可能会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