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武汉大学校园里,樱花树树影婆娑,琅琅书声与时代风云交织。这一年,一位名叫蔡述文的中央社记者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这座学府的特殊瞬间,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老照片。
1947年的武汉大学正处于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特殊而关键的时期。这一年,距离抗日战争胜利仅过去两年,国内局势依然动荡不安,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社会经济尚未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镇的武汉大学,既承载着复兴学术的使命,又不可避免地卷入时代洪流之中。
抗战期间,武汉大学曾西迁至四川乐山,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1946年秋,全校师生终于重返武昌珞珈山,开始了艰难的复校工作。到1947年,校园重建已初见成效,但战争留下的伤痕依然随处可见。部分校舍仍显破败,教学设备短缺,师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武大人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学术韧性和爱国情怀。
这一年的武汉大学,在校长周鲠生的领导下,逐步恢复了战前的学科体系。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齐备,汇聚了一批知名学者。哲学系有张颐、万卓恒等教授;中文系由刘永济、徐天闵等大家执教;历史系则有吴于廑、唐长孺等青年才俊;法学院聚集了韩德培、吴学义等法学名家;理科各系更是人才济济。这些学者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更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师德影响着莘莘学子。
这组1947年武汉大学的老照片,既是中华民族文化韧性的见证,也是现代大学精神在烽火中淬炼的缩影。这些报道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桥梁,提醒着我们教育救国、文化兴邦的永恒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