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司马氏杀害魏帝:这么忌讳的事情,是怎么被记载下来的?
迪丽瓦拉
2025-09-26 02:32:18
0

公元260年6月2日,洛阳城朱雀门外,年轻的曹魏皇帝曹髦拔剑怒喝:“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他率领着数百名僮仆侍卫,直扑司马昭府邸。然而,皇帝的车驾却在宫门前被拦截,双方随即爆发惨烈冲突。混乱中,成济手中的长矛刺穿了曹髦的胸膛,曹髦当场毙命,年仅19岁。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这句悲愤的呐喊穿透了千载岁月,让后世得以窥见当时朝堂之上的滔天巨浪。然而,司马昭当街弑君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在晋朝建立后竟未被彻底抹去,反而在史册中留下斑斑血迹。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一、纸包不住火:血腥现场的目击与初传

曹髦之死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洛阳城内,目击者众多。司马昭集团虽迅速控制局面,却无法瞬间抹去所有痕迹。

官方尴尬定调: 司马昭在事后迅速将责任推给成济,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其诛灭三族。同时,他胁迫郭太后下诏,将曹髦定性为“悖逆不孝”,试图为弑君行为披上“正当”外衣(《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史家曲笔隐晦: 西晋官方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此事时,用词极其谨慎:“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仅用一“卒”字带过。但在裴松之的注中,我们才得以窥见更多真相:“帝自出讨文王......中护军贾充逆战于南阙下,帝自用剑。充谓太子舍人成济曰:‘司马家事若败,汝等岂复有种乎?何不出击!’济即抽戈犯跸,刺之,刃出于背,天子崩于车中。”(《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

关键人物反应: 司马孚(司马懿之弟)作为曹魏老臣,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奔往,枕帝股而哭,哀甚”(《晋书·安平献王孚传》),并上表要求严惩凶手。这一举动本身,就证明了曹髦绝非正常死亡,而是被暴力杀害。这些记载虽经修饰,却无法完全掩盖血案本身。

二、晋室难掩之困:司马氏的“洗白”困境

司马氏代魏后,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既要为自身统治寻求合法性,又不能完全抹杀前朝皇帝被弑的残酷事实。这导致了官方在历史叙事上的矛盾与留白。

无法彻底否认: 事件影响太大,参与者众多(如贾充、成济及其部属、宫廷内外目击者),且曹髦尸身创伤明显,完全否认其被杀害是不可能的。

责任转嫁与切割: 晋朝官方的策略是将弑君罪责完全推给成济个人,将其定为“大逆”元凶并夷三族。同时,极力强调司马昭的“无辜”与“悲痛”,以及郭太后废黜曹髦的“合法性”(《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相关诏书)。

官方史学的谨慎与回避: 西晋官方在修史(如陈寿著《三国志》在晋初)时,对曹髦之死的记载采取了“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陈寿仅以“高贵乡公卒”一笔带过,细节则模糊处理。这种刻意的简略和回避,本身就暗示了事件的非常性质,反而为后世史家探究真相留下了线索和空间。

三、野史锋芒:私家著史的力量

西晋时期,官方对史学的控制尚未达到后世明清那般严密。私人修史之风仍然存在,成为保存历史真相的重要渠道。这些史家不惧当朝权势,秉笔直书。

习凿齿与《汉晋春秋》: 习凿齿是东晋著名史学家,他著《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批判。该书详细记载了曹髦被弑的经过,直接点明贾充下令、成济行凶的关键细节(裴松之注《三国志》大量引用)。此书虽在晋代曾被禁,但其内容已被裴松之采录,得以流传。

孙盛与《魏氏春秋》《魏世谱》: 孙盛同为东晋史家,其著作《魏氏春秋》也详细记载了曹髦被弑事件,与《汉晋春秋》记载可相互印证(见裴松之注引)。

干宝与《晋纪》: 干宝在《晋纪》中不仅记载了事件过程,更保留了曹髦那句震撼千古的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这句话极其犀利地揭露了司马昭的野心,成为后世谴责权臣篡逆的标志性口号。

裴松之注《三国志》: 南朝刘宋时期的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广泛征引了上述《汉晋春秋》《魏氏春秋》《魏世谱》《晋纪》等大量魏晋时期的私史、杂史、起居注、地方志等材料。裴注不仅补充了陈寿原文的简略,更将关于曹髦之死的不同记载(尤其是揭示司马氏责任的细节)完整保存下来,成为后世了解此事真相的最关键史料库。

四、敌国视角:蜀汉与东吴的记载

魏国的重大变故,自然会被其敌国蜀汉和东吴密切关注和记录。这些来自敌对阵营的史料,不受晋朝控制,往往更直接地揭露司马氏的恶行。

蜀汉档案: 蜀汉作为以“汉室正统”自居的政权,对曹魏发生的弑君大逆之事必然大加记录和渲染,作为证明曹魏无道、自身正义性的重要证据。虽然蜀汉原始档案大多亡佚,但其官方态度和部分信息可能通过其他渠道(如流亡者、使节记录)间接留存。

东吴史笔: 东吴史官同样会详细记录邻国的这场巨大丑闻。韦昭所著《吴书》等官方史籍应有记载。这些记载虽也带立场,但提供了独立于晋朝官方的信息源。在晋灭吴后,部分吴国档案被接收,其中可能包含关于曹髦事件的记录,为后世史家(如撰写《三国志》的陈寿,他接触过部分吴国史料)提供了参考或印证。

五、时间的冲刷与后世的直书

晋朝国祚不长,其后的南北朝时期,史家回顾这段历史时,已无直接为司马氏避讳的政治压力。

唐修《晋书》的直书: 唐朝初年官修的《晋书》,在《文帝纪》(司马昭)中相对直接地记载了事件经过:“五月戊子夜,使冗从仆射李昭等发甲于陵云台,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戒严俟旦。沈、业驰告于帝,帝召护军贾充等为之备。天子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刺之,刃出于背,崩。”虽然仍将曹髦的行动描述为“攻相府”,但对弑君过程的记载已比陈寿直白得多,并明确记载了司马昭事后归罪成济、夷其三族的处置(《晋书·文帝纪》)。

《资治通鉴》的整合与定调: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综合了前代史料,对曹髦之死给出了详细、连贯且立场鲜明的叙述。他采用《汉晋春秋》等记载,清晰描绘了曹髦的愤怒反抗、贾充的教唆、成济的凶残、司马昭的事后伪善,并直接点明核心:“昭闻之,大惊,自投于地...昭入殿中,召群臣会议。尚书左仆射陈泰不至...泰曰:‘独有斩贾充,少可以谢天下耳。’昭久之曰:‘卿更思其次。’泰曰:‘泰言惟有进于此,不知其次。’”《资治通鉴》的权威性,最终确立了曹髦被司马氏党羽弑杀这一历史事实的经典叙事。

曹髦的鲜血染红了洛阳的御道,而司马氏篡权的野心也在那一刻暴露于天下。历史证明,即便最强大的权力也无法彻底封禁真相——私家史家的孤灯,敌国档案的密藏,乃至时间本身的冲刷,都让那道禁忌的血痕最终穿透了官方的讳饰。

当权者或许可以篡改文字,却无法消灭千万人的记忆。历史的公正常在权力退潮后浮现,那些被鲜血浸透的真相,终将在时间的打磨下,成为衡量所有强权野心的永恒标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上... 难道真的只有找来唐僧接管少林寺,才能杜绝过往乱象吗? 释永信被抓后,白马寺主持印乐法师临危受命,被委...
原创 不... 在阅读此文章之前,我们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最新文章。同时,也...
原创 三...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东汉末年,风起云涌,英雄豪杰辈出。然而,那时的“江东”,作为东吴的根...
原创 历... 今天,小史将带大家一起走进程明才的传奇故事,这位被誉为华人世界最赚钱的厨师,创造了惊人的餐饮帝国。程...
原创 宋... 在一次紧张的战斗中,宋朝的著名将领何灌走上了战场,英勇地举弓射向敌军。眼看三箭齐发,然而令人惊讶的是...
原创 朱... 在元朝的历史舞台上,内乱的戏码早已上演,激烈程度非同小可。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权力的斗争犹如刀剑...
原创 他... 在中国革命历史的开国将领中,他们的贡献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无论是政...
原创 隋... 若有人说“隋朝只有两个皇帝”,那可得小心隋炀帝杨广要找上门来讨个说法:“我家江山虽然短暂,但也出了六...
人文周刊·人物丨给文物当医生的... 文物,历史的讲述者。如今,人们在博物馆邂逅无数精美而独特的文物时,其背后总少不了一群人的身影,那就是...
原创 越...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失事,鸡飞狗跳。 释永信被捕,连带着许多人都坐不住了。 其中有一人释永胜,更...
原创 草... 大家有没有想过,1935年草地分兵时,如果徐帅带领右路军,追随毛主席北上,那他的元帅排名会有多高? ...
原创 为...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座山因其特殊的地理和文化背景,被朝廷下达了“禁山令”。自唐朝开始,这座山就被明确规...
原创 清... 在清朝的历史上,顺承郡王的家族一度是最为显赫的王府之一。特别是其中的“铁帽子王”勒克德浑,他不仅拥有...
不能让历史沉默:走进佳木斯市日... 新华社哈尔滨7月31日电(记者戴锦镕)“这些都是日本当时的出版物,上面刊登了多张日军杀害中国军人和百...
中世纪的修道院:作为西方文明的... 维基共享资源 看看 6 世纪努尔西亚的圣本笃在意大利蒙特卡西诺建立的西方修道院。 作者:Emanue...
原创 汪... 写作并非易事,尤其对于作者们来说,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创作文章,只为能够维持家庭生计。因此,希望各位观...
原创 沈... 你好,我是今社。 甄嬛传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网络小说,我看了好几遍。 电视剧播出以后,热度持续不减,沈眉...
原创 刘... 在民间流传着一句颇具争议的话:“诸葛亮是一个阴谋家,他的北伐之所以未能成功,因此没有登上权力的巅峰。...
原创 地... 1941年,牛子龙成功地暗杀了军统豫站的站长,岳烛远。没过多久,牛子龙便接到了上级的邀请,要求他赴宴...
原创 赤... 在赤壁之战这场决定三国命运的关键战役中,曹魏的七位悍将却未能出现在战场上,这引发了诸多疑问:这些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