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阅读《旧唐书》时,曾做过两条深刻的点评:“盛彦师名将,冤死。”“刘世让冤死。”这些评论让我们不禁反思,为什么这两位出色的将领会在大唐建立初期遭遇冤屈?而冤屈背后的主使者,竟然是已然登上大唐皇帝宝座的李渊。
根据《旧唐书》和其他历史资料的记载,李渊在创建大唐时,频繁采取笼络人心的策略,频繁地任命新官,并发放委任状来吸引更多人才。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渊为何会冤杀自己麾下的有能将领呢?
盛彦师的冤死
盛彦师最初是隋朝的一个普通官员。与李渊不同的是,盛彦师的背景相对较弱。但当隋朝政权动荡,隋炀帝的暴政使得国家陷入深重危机时,李渊利用时局崛起。看到隋朝的腐朽,李渊迅速响应,投身起义,并在许多英雄的支持下,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力量。而盛彦师也在这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当隋朝的末日来临,盛彦师意识到原单位已无前途,便果断加入李渊的阵营。在李渊麾下,盛彦师首功是替李渊除掉了李密。李密本来有机会一统江山,但因为他没有能及时满足手下的利益需求,结果在洛阳攻防战中败北,最终被李渊借机除去。盛彦师凭借此战功,渐渐在李渊的阵营中站稳脚跟。
然而,盛彦师的未来并不平坦。李渊当时在众多将领中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虽然极具政治眼光,却并没有像李世民那样深入前线参与战斗。盛彦师虽然在李渊手下立下赫赫战功,但始终未能成为李渊的亲信。而李世民,作为李渊的二子,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逐渐成为李渊眼中的核心人物。
盛彦师与李世民有过深度合作,尤其在征讨王世充的战斗中,盛彦师与李世民配合默契。这使得盛彦师更加认可李世民的领导能力。然而,历史往往充满悲剧,李世民即便是立下赫赫战功,也未能避免政治斗争的波及。
史书对盛彦师死因的描述相对简略,称其因一次军事行动中因与当地官员的矛盾而将对方囚禁。该官员感到羞愧而死,李渊认为盛彦师此举不合规矩,于是将其处死。可是,这样简单的解释,是否足够说明盛彦师的死因?
刘世让的冤死
刘世让的命运与盛彦师相似,同样是隋朝的旧部,后因李渊的崛起而加入了唐朝的阵营。刘世让与盛彦师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家乡与李渊相同,都是陕西人。李渊对他也格外重用,将其任命为陕东道行军总管。熟悉唐初历史的人知道,李世民曾经担任过陕东道的大行台,这一职务无论是军权还是政权,都可以看作是极具实权的大官。
在刘世让的履历中,史书并未明确描述他与李世民的直接关系,但有两件事值得注意。第一,刘世让一直深得李渊的信任,在多次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第二,刘世让虽然深受李渊信任,却曾与李神符发生过争执。李神符是李渊的亲信,而且在李世民登基后,仍旧在宫廷中占有一席之地。李神符的地位,表明他与李世民并没有太多的冲突,而刘世让与李神符的矛盾则可能成为后续悲剧的导火线。
刘世让之死,史书中有明确记载。他被人诬陷与突厥有私通,结果被李渊处死。更令人痛心的是,刘世让早年驻守边疆时,曾面临突厥的威胁。当时,突厥为了削弱大唐的军力,曾多次试图劝降刘世让,但刘世让始终坚持抵抗。面对突厥的压力,刘世让表现出坚定的立场,证明他绝非叛国之人。然而,最终他却因诬陷之事被李渊赐死。由此可见,刘世让的死,极有可能是冤屈。
盛彦师与刘世让的冤屈
盛彦师和刘世让的死看似都源自李渊的决策,但实际上,两者的死因各有不同。盛彦师作为李世民的支持者,他的死显然与李渊与李世民之间的权力斗争密切相关。李渊虽然是大唐的开国皇帝,但他在建立政权过程中,往往并未亲自参与战斗,这使得他在士兵和将领心中缺乏足够的威信。而李世民则不同,他不仅以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士兵的心,还亲自带兵征战,这让他逐渐成为更具号召力的领袖。
与此不同的是,刘世让的死则更多反映了李渊与他亲信之间的政治博弈。李神符的支持让他在李世民的权力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刘世让的冤屈,则可能是李渊为了巩固自己权力的牺牲品。
两位将领的死,似乎都在说明一个道理: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站队与支持决定了个人命运。正如古人所说:“所有命运的馈赠,都早已暗中标好了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