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是否有资格位列蜀汉五虎大将?这个问题,在网络文学盛行之前几乎没有人提起过。随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文化的兴起,才出现了很多吹捧陈到、贬低赵云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批评历史人物来吸引流量,有时骂名人和自己挨骂一样,成了流量密码。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阅读正史,曾经流行的“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被视为笑谈,陈到也被打回了原形。事实上,史料中关于陈到的记载寥寥无几,少得可怜;而被誉为“司空军谋祭酒”的郭嘉,尽管在曹操麾下效力了十一年,却始终未能晋升半级,曹操一向以知人善任著称,郭嘉在曹操眼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那么,如果郭嘉都不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黑赵云、捧陈到的做法岂不是站不住脚?
今天我们来讨论的正是赵云在汉中之战中的作用。刘备最终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并自立为汉中王。那么,汉中之战的首功之臣,究竟是赵云,还是黄忠?
熟读三国史料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汉中之战早在建安二十三年就已开打,刘备首战失利,“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郃等相拒。”可以说,马超和张飞打了一场败仗。马超投降刘备后,参加了仅一次战役,便遭遇了失败。张飞和马超在汉中战役中的失败,可以归结于曹洪和曹休的精妙战术,但特别要提到的是骑都尉曹休,他因曹操的信任,拥有了巨大的指挥权。
而在汉中之战中的张飞,尽管实力强悍,但还是遭遇了失败,心里不免十分郁闷。毕竟张郃也曾在蒙头、荡石等战役中被张飞击败,丧失了兵力。而对于刘备来说,黄忠在击败夏侯渊之后,虽然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刘备似乎并不感到十分满意。刘备甚至认为,夏侯渊死了,也未必能够达到消除张郃威胁的效果:“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张郃),用此何为邪(杀了夏侯渊有啥用)!’”
夏侯渊死于战场,倒也算是死得其所,但刘备和张飞的心情未必愉快。刘备可能是假装生气,而张飞则是真的为难。毕竟,他回去可能得面对刘备的责怪。
从史实来看,汉中之战中,赵云并没有因黄忠或者张飞的功绩而被忽视。事实上,赵云在刘备的队伍中,早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去黄忠、蒋军法正,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值得一提的是,赵云的封号并非刘禅即位后才加上的。《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提到,建兴元年,赵云被封为中护军、征南将军,还被封为永昌亭侯,并迁任镇东将军。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为”字说明,赵云的中护军、征南将军的职位是在刘禅即位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是当时的惯例,常见的做法是,征战外地时,封“征某将军”,战事结束后便会封“镇某将军”。比如曹仁打周瑜时,曾被封为征南将军,驻扎在潼关防守马超时,曹仁也常被称为行安西将军。
赵云在荆州期间,刘备也十分倚重他。他不仅担任牙门将军、桂阳太守,还兼任刘备的禁卫军司令,同时也是封疆大吏。刘备入川后,赵云被任命为“留营司马”,其职务相当于现代的首都卫戍司令和公安局长,负责大本营的防御和治安工作。
关于赵云的功绩,尤其是在入川之战中,史书上有记载。《华阳国志》明确提到赵云在西川平定后的重要作用,赵云因此被刘备任命为翊军将军,这是刘备特别为他设立的官职。此外,赵云的“牙门将军”和“留营司马”职位,也表明了刘备对他的重视。
如果有人说刘备不重用赵云,那纯粹是对史书的不理解。事实上,刘备确实在赵云反对伐吴时,坚持让赵云继续担任江州的总指挥。刘备兵败夷陵之后,首先召见的也是赵云。
通过四部史书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汉中之战中,赵云无疑是首功之臣。《资治通鉴纲目》、《十七史纂古今通要》、《蜀汉本末》以及《群书考索》四部史料中,均有提及赵云在汉中之战中的重要作用。史料明确显示,刘备在汉中之战的胜利,首功之臣就是赵云。
通过《资治通鉴》的记载也可以看出,赵云不仅在战斗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还凭借其卓越的指挥能力,为刘备最终取得汉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赵云的一身胆略与精湛的战术使得魏军的进攻屡屡失败,为刘备最终的汉中之战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赵云无疑有资格位列蜀汉五虎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