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表传》记载了一段有关孙策的事迹。最初,吴郡太守许贡向汉帝上表,推荐孙策,他称孙策具备骁勇的军事才能,甚至与项羽有相似之处。许贡的意思是,如果让孙策留在京城,必定能得到更多的荣宠,若被召回也无法违抗,但若孙策远离朝廷,必定成为一大隐患。
这段话的描述看似简单,但事实上,孙策在历史上的确被视为一位英雄人物,常被称为“小霸王”。这与《三国演义》中的形象紧密相连,但同样也有历史的真实依据。许贡在表文中提到孙策的骁勇,认为他有如西楚霸王项羽般的勇武,这点也是历史上对孙策评价的一个侧面。
孙策年轻时便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军事才能。20岁时,他就带领一支新军,横渡长江,几乎在短短六年的时间内,便征服了江东六郡的广大地区。这个战绩与当时的曹操相比,毫不逊色。孙策的军事能力和果敢决定,打下了吴国的基础,为后来的孙权打下了坚实的政权基础。
具体来看,孙策在21岁时便击败了扬州刺史刘繇,随后进军吴郡,战胜了吴郡太守许贡。22岁时,他又击败了会稽太守王朗。23岁时,他进一步攻占吴郡,并斩获了太史慈等将领,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到24岁时,他不仅在战场上获得了更多的胜利,甚至在战斗中擒获了多个敌方将领。到了25岁时,孙策进一步扩张势力,攻占了皖城并击败了黄祖。26岁时,孙策逼降豫章太守华歆,并计划趁曹操与袁绍对峙之际,袭击许都。然而,就在丹徒山打猎时,孙策遭遇了刺客,被三人行刺重伤,不久后去世。
对于孙策的评价,曹操曾有言:“猘儿难与争锋也。”意思是孙策的勇猛,难有敌手,正如一只“疯狗”一般,迅猛而凶猛。可见,孙策不仅仅是在带兵打仗上出类拔萃,他个人的武艺也非常强大。历史记载中,孙策与太史慈的单挑便足见其武力。在一次对决中,孙策与太史慈以单挑方式对阵,双方互有攻守,最终未分出胜负。这个对决本身便足以证明孙策的勇武与身手。
太史慈也是东汉末年一位极为出色的猛将,曾单骑突破黄巾军的重重围困,也曾多次与敌将交手。在与太史慈的这次对决中,孙策在武艺上与之平分秋色,两人势均力敌,几乎没有谁能完全占上风。但即便如此,这样一位英勇的将领却最终死于刺客之手,背后原因十分复杂。
首先,孙策的自信与勇武使他过于自负。历史上的评价普遍认为孙策是一个有着卓越勇气和聪明才智的英雄人物,但正是这种自信,促使他在行动上过于轻率。临终前,孙策对孙权说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表明他对自己的武力非常自信,但也认识到自己在领导上仍有不足。正是这种过于自信的态度,让他在很多情况下习惯单独行动,忽视了随身的保护。
孙策不仅武艺高强,还非常敢于单独行动,这为刺客提供了机会。一次,孙策骑马急速前进,将随从远远甩在了身后,这种孤身行动最终成了致命的原因。虽然孙策身负重伤,但他当时并未立即死去,而是安排好一切后才去世。这样英雄的结局也让人感到一丝无奈。
其次,孙策被刺的真正原因之一是近距离射杀的难以躲避。在刺客与孙策接触时,双方言语交锋,孙策立即射杀了其中一人,而另两名刺客趁机反击。由于双方距离非常近,孙策未能躲过箭矢,脸部中箭,造成了致命伤。射箭作为远距离武器,近距离使用时更难躲避,尤其是在多方攻击的情况下,即便是孙策这般高手,也难以在这种困境下全身而退。
最后,孙策在与敌人对抗时,常常孤军奋战,这使得他在面对三名刺客时,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古代的战斗往往是一对一的较量,即使是最强的战士,也难以应对三方攻击。孙策虽然勇武非凡,但面对三个人的联合攻击,难以全身而退。特别是在他失去先手的情况下,最终的结果也就难以避免。
总的来说,孙策的死亡并非单纯因为武艺不高,而是多重因素的交织。孙策虽然勇猛,但正是过度的自信和孤军奋战,使得他未能避免这次致命的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