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在淮海战役的结束阶段被俘,之后被关押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在此期间,他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其中包括了大量关于淮海战役的详细记录,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淮海战役始末》。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杜聿明对战役的真实回顾,作为当时的亲历者,他的描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党高层在战役中的决策与行动。虽然这篇回忆录在许多方面展示了较为客观的态度,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许多战役背后的复杂因素,以及他对时局的反思。
在《淮海战役始末》一书中,杜聿明提到了一些在淮海战役期间发生的令人费解的事件。尤其是在战役前期,他便开始策划如何改变国民党在中原战场上不利的局势。1948年春,济南战役结束后,杜聿明发现国民党军在济南、徐州和郑州三座城市的防线已经被突破,因此他制定了一项计划,准备集中徐州的主力军队北上,趁着解放军的二野与三野分散之机,歼灭三野的一部分。杜聿明最初向蒋介石报备了这个计划,蒋介石表示同意,并且计划在1948年10月15日执行。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计划在执行前的那个清晨,杜聿明正在前往指挥所的途中,突然接到了蒋介石的指示,命令暂时停止该行动,并指示他立刻前往东北。
由于这个突如其来的调整,杜聿明不得不放弃原计划,匆忙前往东北,直到辽沈战役结束。此时,淮海战役的战斗已经开始了。在回忆录中,杜聿明提到,国民党当局虽然早早准备了多个应对淮海战役的计划,特别是“徐蚌会战”,但最终都未能付诸实践。在他离开南京去往东北时,国民党军在徐州的数十万大军依然处于“左顾右盼”的犹豫状态,错失了许多关键的行动机会。
尽管杜聿明并不在现场,他通过来自南京的消息得知,徐州的局势并不如预期那样有利。蒋介石和其他国民党高层显然对徐州的防守充满信心,然而杜聿明却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切可能已经没有意义。他不再急于赶往徐州,而是决定先返回南京。虽然此时淮海战役才刚刚开始两天,黄百韬兵团的处境尚不危急,南京的国民党高层依然对战局保持乐观。然而,杜聿明到达南京后,亲眼目睹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街头的抢米抢面的现象已经蔓延,民众情绪的动荡和不安甚至连警察都无法控制。
杜聿明一时难以理解为何局势如此混乱。后来的会面中,他本打算将这一情况向蒋介石汇报,但由于局势紧急,他未能当面说明。蒋介石得知此事后,立刻发怒否认了这一切的存在。杜聿明对此也未敢再多言,而是准备飞赴徐州。当时,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华东野战军团团围住,杜聿明的任务就是尽全力解救黄百韬。
然而,出发前,国民党高层的顾祝同与杜聿明商量,建议他将指挥任务交给刘经扶,避免两人在徐州指挥产生矛盾。但杜聿明深知,徐州的军事运作需要紧密配合,一旦指挥中心分散,局势只会更加复杂。因此,他坚持亲自掌控指挥,并未同意顾祝同的建议。尽管高层似乎意识到杜聿明不愿前往徐州,但他们依然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尽量为杜聿明的指挥提供支持。
然而,杜聿明到达徐州后,依然遇到了种种障碍,特别是来自刘峙的阻挠。尽管蒋介石已经下令,调动邱清泉和孙元良等兵团增援黄百韬兵团,但徐州的军事指挥总是拖延,导致救援迟迟未能展开。直到10月11日中午,刘峙才开始采取行动,抽调兵力支援黄百韬,但这时已经错失了许多关键时机。
此外,杜聿明还回忆了他从南京飞往徐州途中发生的一次迷航事件。1948年10月10日晚,杜聿明乘坐的飞机飞行了几个小时后,竟然迷失了方向。飞行员虽经验丰富,但在夜空中却未能辨认出徐州的方向,直到接近黄河时才意识到错误。此时,飞机上的油量已所剩无几,局势危急。最终,飞行员发现了徐州的灯光,飞机才得以安全降落。虽然这次迷航事件仅仅是一次虚惊,但杜聿明事后常常感叹,似乎连天命都在警示他们,即淮海战役的结果可能早已注定。
尽管杜聿明最终到达了徐州,面对我军的强大攻势,国民党军依然未能顺利执行预定计划,反而在多次冲突中失去了主动权。杜聿明最初仍抱有一定的乐观态度,但随着战况的恶化,他的信心也逐渐消失。1948年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徐州的战局几乎陷入绝望。杜聿明依然试图通过集中兵力实施北南夹击,但由于内部分歧和外部压力,这一计划最终也未能实现。
随着战局的急剧恶化,杜聿明被召回南京,参加了国民党高层的紧急会议。尽管蒋介石曾希望保住徐州,但最终还是决定撤退,将徐州的国民党军主力转移到南京以保障后方安全。然而,撤退的过程充满混乱,不仅孙元良的兵团遭到全军覆没,邱清泉兵团也因撤退不力被我军包围。杜聿明形容当时的撤退情况为“混乱”,难以辨别友军与敌军。最为蹊跷的是,在撤退的过程中,杜聿明的指挥部竟然发生了由内部人员制造的骚乱。夜间,一些士兵借机制造枪声,故意散布“共军来袭”的谣言,导致了不小的混乱,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发现并无敌军踪影。
这件事情直到多年后,杜聿明才得知,原来当时负责警卫的两名国民党军官早已是中共的地下党员,他们借机在混乱中制造了假象。回顾这一事件,杜聿明不禁感慨万千,认为如果当时能够及时识破敌人的计谋,或许会改变战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