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杜聿明晚年回忆淮海战役:司令部门前一场混战,几十年了还是个迷
迪丽瓦拉
2025-09-26 06:04:47
0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的结束阶段被俘,之后被关押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在此期间,他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其中包括了大量关于淮海战役的详细记录,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淮海战役始末》。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杜聿明对战役的真实回顾,作为当时的亲历者,他的描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党高层在战役中的决策与行动。虽然这篇回忆录在许多方面展示了较为客观的态度,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许多战役背后的复杂因素,以及他对时局的反思。

在《淮海战役始末》一书中,杜聿明提到了一些在淮海战役期间发生的令人费解的事件。尤其是在战役前期,他便开始策划如何改变国民党在中原战场上不利的局势。1948年春,济南战役结束后,杜聿明发现国民党军在济南、徐州和郑州三座城市的防线已经被突破,因此他制定了一项计划,准备集中徐州的主力军队北上,趁着解放军的二野与三野分散之机,歼灭三野的一部分。杜聿明最初向蒋介石报备了这个计划,蒋介石表示同意,并且计划在1948年10月15日执行。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计划在执行前的那个清晨,杜聿明正在前往指挥所的途中,突然接到了蒋介石的指示,命令暂时停止该行动,并指示他立刻前往东北。

由于这个突如其来的调整,杜聿明不得不放弃原计划,匆忙前往东北,直到辽沈战役结束。此时,淮海战役的战斗已经开始了。在回忆录中,杜聿明提到,国民党当局虽然早早准备了多个应对淮海战役的计划,特别是“徐蚌会战”,但最终都未能付诸实践。在他离开南京去往东北时,国民党军在徐州的数十万大军依然处于“左顾右盼”的犹豫状态,错失了许多关键的行动机会。

尽管杜聿明并不在现场,他通过来自南京的消息得知,徐州的局势并不如预期那样有利。蒋介石和其他国民党高层显然对徐州的防守充满信心,然而杜聿明却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切可能已经没有意义。他不再急于赶往徐州,而是决定先返回南京。虽然此时淮海战役才刚刚开始两天,黄百韬兵团的处境尚不危急,南京的国民党高层依然对战局保持乐观。然而,杜聿明到达南京后,亲眼目睹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街头的抢米抢面的现象已经蔓延,民众情绪的动荡和不安甚至连警察都无法控制。

杜聿明一时难以理解为何局势如此混乱。后来的会面中,他本打算将这一情况向蒋介石汇报,但由于局势紧急,他未能当面说明。蒋介石得知此事后,立刻发怒否认了这一切的存在。杜聿明对此也未敢再多言,而是准备飞赴徐州。当时,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华东野战军团团围住,杜聿明的任务就是尽全力解救黄百韬。

然而,出发前,国民党高层的顾祝同与杜聿明商量,建议他将指挥任务交给刘经扶,避免两人在徐州指挥产生矛盾。但杜聿明深知,徐州的军事运作需要紧密配合,一旦指挥中心分散,局势只会更加复杂。因此,他坚持亲自掌控指挥,并未同意顾祝同的建议。尽管高层似乎意识到杜聿明不愿前往徐州,但他们依然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尽量为杜聿明的指挥提供支持。

然而,杜聿明到达徐州后,依然遇到了种种障碍,特别是来自刘峙的阻挠。尽管蒋介石已经下令,调动邱清泉和孙元良等兵团增援黄百韬兵团,但徐州的军事指挥总是拖延,导致救援迟迟未能展开。直到10月11日中午,刘峙才开始采取行动,抽调兵力支援黄百韬,但这时已经错失了许多关键时机。

此外,杜聿明还回忆了他从南京飞往徐州途中发生的一次迷航事件。1948年10月10日晚,杜聿明乘坐的飞机飞行了几个小时后,竟然迷失了方向。飞行员虽经验丰富,但在夜空中却未能辨认出徐州的方向,直到接近黄河时才意识到错误。此时,飞机上的油量已所剩无几,局势危急。最终,飞行员发现了徐州的灯光,飞机才得以安全降落。虽然这次迷航事件仅仅是一次虚惊,但杜聿明事后常常感叹,似乎连天命都在警示他们,即淮海战役的结果可能早已注定。

尽管杜聿明最终到达了徐州,面对我军的强大攻势,国民党军依然未能顺利执行预定计划,反而在多次冲突中失去了主动权。杜聿明最初仍抱有一定的乐观态度,但随着战况的恶化,他的信心也逐渐消失。1948年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徐州的战局几乎陷入绝望。杜聿明依然试图通过集中兵力实施北南夹击,但由于内部分歧和外部压力,这一计划最终也未能实现。

随着战局的急剧恶化,杜聿明被召回南京,参加了国民党高层的紧急会议。尽管蒋介石曾希望保住徐州,但最终还是决定撤退,将徐州的国民党军主力转移到南京以保障后方安全。然而,撤退的过程充满混乱,不仅孙元良的兵团遭到全军覆没,邱清泉兵团也因撤退不力被我军包围。杜聿明形容当时的撤退情况为“混乱”,难以辨别友军与敌军。最为蹊跷的是,在撤退的过程中,杜聿明的指挥部竟然发生了由内部人员制造的骚乱。夜间,一些士兵借机制造枪声,故意散布“共军来袭”的谣言,导致了不小的混乱,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发现并无敌军踪影。

这件事情直到多年后,杜聿明才得知,原来当时负责警卫的两名国民党军官早已是中共的地下党员,他们借机在混乱中制造了假象。回顾这一事件,杜聿明不禁感慨万千,认为如果当时能够及时识破敌人的计谋,或许会改变战局的发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从战歌到国歌,这堂“大师课”带... 在聂耳逝世90周年之际,国歌展示馆于近日举办“为国而歌”大师课第六讲 《起来,前进进:<义勇军进行曲...
原创 杨...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越过了“三八线”,开始对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军发起全面进攻,朝鲜战争...
原创 湖... 在历史的书页中,秦始皇一直被描绘成一个冷酷无情的暴君,他统一六国后的种种行为,常常与“残忍”两字挂钩...
原创 九... 周恩来与毛主席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可谓是一对黄金搭档,二人之间的合作相辅相成,意义深远。作为毛主席的得力...
原创 他... 曾秉正,作为大明朝少数几位廉洁无私的清官之一,一生坚守正道,始终如一地为百姓谋福利。他行事一丝不苟,...
原创 泾... Certainly! Here's the rewritten version of the art...
原创 邻... 元朝末期,淮北一带饱受大旱灾的困扰,然而,元朝当局并未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应对措施,反而继续加重了对百姓...
原创 北... 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北宋无疑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朝代。无论是文化成就、经济繁荣,还是社会制度,北...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部署实施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本端推出“习近平在浙江的...
原创 这... 《——·前言·—— 战火纷飞,枪声震耳欲聋。就在这片被硝烟覆盖的大地上,有一个坚定的身影,站在战...
原创 三... 在三国那段动荡的历史时期,天赋异禀的少年英雄们各自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虽同样聪明过人,却因时代...
原创 清... 《——·前言·——》 伦柱,这位被誉为清朝的“铁帽子王”,其家族的命运却充满了悲剧色彩。在外人眼中...
原创 光... 慈禧太后,作为清朝晚期举足轻重的权力人物,可谓是当时政坛上最大的“蛀虫”。在她的阴影中,光绪帝与宣统...
原创 苏... 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公开了一项震惊全球的二战绝密计划。原来,在二战期间,苏联曾为日本量...
原创 元... 刘基在成为朱元璋的谋士之后,开始为这位“未来的天子”绘制了一幅详尽的发展蓝图。他深知,若要统一天下,...
原创 他... 龙书金将军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战斗,曾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出生入死,留下了无数可供后人铭记...
原创 靖... 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从宋朝的角度分析靖康之耻。但如果我们将视角转向金朝,便会发现,这场撼动北...
原创 诸... 《头条深一度》 阅读本文前,请您点击下方的“关注”按钮,以便我们能在未来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最新文章,...
原创 对... 在1382年,明朝的皇帝为了加强对官员的掌控,决定对原有的仪鸾司和新设立的拱卫司进行重新整合。将两者...
原创 《... 敬妃曾经羡慕地跟甄嬛说,皇上当着她的面夸过甄嬛笑起来好看,让人忘不了。可甄嬛听了,一点儿也没觉得开心...